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史氏南轩
作者:梅尧臣
庭中碧石盎,上结三重山。
飞光入酒杯,舞翠生髻鬟。
竹林眠黄麞,莎径欠白鹇。
主人无倦情,窗户不须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庭院景象:庭中碧绿的石头环绕着三座重叠的小山,阳光洒入酒杯中,仿佛在杯中舞动的翠色花朵装点着女子的发髻。竹林中栖息着黄麞(黄鹿),草径旁则有白鹇(白鹤)在徘徊。主人始终充满热情,不会觉得疲倦,窗户也不必关上,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注释
- 碧石盎:碧色的石头,形容庭院中的石头色泽鲜艳。
- 三重山:指庭院内的三座小山,形成层叠之势。
- 飞光:指阳光的光芒。
- 酒杯:盛酒的器具。
- 舞翠:形容阳光在酒杯中反射出翠绿的光辉。
- 髻鬟:古代女子的发髻。
- 竹林:指生长竹子的林子。
- 黄麞:一种黄鹿。
- 白鹇:一种白色的鹤。
- 无倦情:没有疲倦的情绪。
- 窗户不须关:窗户不需要关闭,表示对外界的开放和欢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江苏常熟人。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文情怀,是宋诗中的重要代表。
创作背景
《史氏南轩》写于梅尧臣晚年时光,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知足感。诗作的背景可能与诗人与友人聚会时的情景有关,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史氏南轩》是一首清新自然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诗中通过描绘庭院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开篇的“碧石盎,上结三重山”,以生动的画面为诗打下了基调,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视觉享受。接下来的“飞光入酒杯,舞翠生髻鬟”,不仅描绘了阳光在酒杯中闪烁的美丽影像,还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
后面的“竹林眠黄麞,莎径欠白鹇”则通过描绘动物的生息,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此时的庭院不仅是人类的栖息地,也是生物共同生活的乐园。最后一句“主人无倦情,窗户不须关”更是将聚会的欢快气氛推向高潮,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来宾的热情欢迎。
整首诗不仅在意境上达到了一种和谐与宁静的境地,更在情感上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体现出梅尧臣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庭中碧石盎,上结三重山:描绘了庭院中青翠的石头和层叠的小山,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 飞光入酒杯,舞翠生髻鬟:阳光洒入酒杯,仿佛在杯中舞动,映衬出女子的美丽。
- 竹林眠黄麞,莎径欠白鹇:竹林中静卧的黄鹿,草径旁徘徊的白鹤,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
- 主人无倦情,窗户不须关:主人热情不减,窗户敞开,反映出一种开放和愉悦的气氛。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阳光比作“飞光”,形象生动。
- 拟人:如“飞光入酒杯”,赋予了光线生命感。
- 对仗:如“竹林眠黄麞,莎径欠白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主人热情的气氛,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知足和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一种恬淡而充满生机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石:象征着自然的清新和生机。
- 飞光:代表着阳光的温暖与活力。
- 竹林: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黄麞与白鹇:代表了自然界的生灵,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光入酒杯”所描绘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酒的美味
B. 阳光的璀璨
C. 主人的热情
D. 庭院的宁静 -
诗中提到的“黄麞”和“白鹇”分别指代什么动物?
A. 鹿和鹰
B. 鹿和鹤
C. 鹰和鹳
D. 鹅和鹤 -
诗的最后一句中,主人为何“无倦情”?
A. 因为饮酒过量
B. 因为与朋友相聚
C. 因为庭院美丽
D. 因为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和谐。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酒与自然的热爱,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王维:两位诗人都热爱山水,梅尧臣诗作更倾向于表现生活的细腻与温暖,而王维则更注重禅意与孤寂的哲思。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