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角青天缺,孤峰补白云。
洞深泉自出,山险路难分。
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
但令栖隐去,何必遇神君。
白话文翻译:
蓝天的一角缺失,孤独的山峰衬托着白云。
深邃的洞中泉水自流,险峻的山路难以辨认。
日月愁苦地被关锁,风雷带来了混乱的见闻。
只要能隐居于此,何必去遇见神仙?
注释:
字词注释:
- 藐:微小、渺小。
- 姑山:指山名,象征孤独和高洁。
- 补:补充、映衬。
- 泉:泉水,象征生命源泉。
- 关锁:比喻被困住,失去自由。
- 栖隐:隐居、栖息。
典故解析:
- “神君”可理解为神仙、隐士,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与诗人追求隐逸的心态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朝,清代诗人,生平大致生活在清朝中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带有山水田园的情怀,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方朝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周遭繁杂现实的逃避。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藐姑山》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一角青天和孤峰、深洞泉水与险山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两句,深刻揭示了世事的纷扰与内心的苦闷,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最后一句“但令栖隐去,何必遇神君”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整首诗意境深远,清新脱俗,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清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具有较强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角青天缺,孤峰补白云。
- 描绘孤峰在蓝天中显得格外突兀,映衬出其孤独与高洁。
- 洞深泉自出,山险路难分。
- 深洞中的泉水自然流出,但险峻的山路让人难以辨认方向,象征着人生路途的艰难。
- 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
- 日月被困于愁苦之中,风雷带来了混乱的信息,表现了对世事的无奈与苦闷。
- 但令栖隐去,何必遇神君。
- 只要能隐居于此,何必去追求那些理想化的神仙生活,表达了对隐逸的坚定信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日月”比喻为被关锁的存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工整,形成了和谐的对照关系,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现实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峰:象征独立与高洁,表现诗人渴望超脱世俗的心态。
- 白云:代表自由与轻松,映衬出孤峰的气质。
- 泉水:象征生命与自然的源泉,体现自然的生机。
- 山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与险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峰补白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高洁
- C. 自由
- D. A和B
-
诗的最后一句“何必遇神君”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向往名利
- B. 追求隐逸
- C. 渴望旅行
- D. 对现实无所谓
答案: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方朝的《藐姑山》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观,但王维更倾向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方朝则更加突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逃避。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方朝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田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