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生画三蚕蜻蜓二首》
时间: 2025-01-06 12:24: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
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
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
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
蜻蜓飞翾翾,向空无所著。
忽然逢飞蚊,验尔饥火作。
一饱困竹稍,凝然反冥寞。
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
白话文翻译
饥饿的蚕尚未进食,身体扭动却无法自持。
吃饱的蚕声如同细雨,然而它们只知道吃,不再顾及其他。
老蚕已经不再进食,昂首沉思着什么。
您画的这三只蚕的意图,难道还知道是什么使者在传达吗?
蜻蜓飞翔在空中,无处依附。
忽然遇到了飞舞的蚊子,证明了你内心的饥渴。
吃了一顿饱饭,困于竹子上,凝望着却感到孤寂。
如果没有饥渴的烦恼,何必珍惜一碗饭的快乐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宛转:形容蚕因饥饿而扭动。
- 食蚕:指正在吃食的蚕。
- 矫首:抬头,形容老蚕沉思。
- 飞蚊:在此指带来饥渴感的蚊子。
- 箪乐:指一碗饭的快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蚕”与“蜻蜓”,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饥渴的煎熬,反映了人们在生存中的困境。这种自然与生存的关系,可以联系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对生活境遇的反思中,通过描绘蚕与蜻蜓,表现了对饥饿、思考与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题王生画三蚕蜻蜓二首》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生存压力下的内心挣扎。诗中的蚕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对食物的渴求,尤其是“食蚕声如雨”的描写,更是将这种渴求具体化,令人感同身受。而老蚕的“矫首有所思”,则暗示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
蜻蜓的描写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和无所依附的状态,体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思索。诗中提到“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深刻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追求与得失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饥渴对快乐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出深邃的哲理,借助蚕与蜻蜓的意象,传达出生命的脆弱、对生存的渴求以及内心的孤独。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引发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
描述饥饿的蚕因未能进食而扭动,表现出生命的无奈与渴望。 -
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
吃饱的蚕发出的声音如同细雨,但它们只顾着吃,不再关心其他事物。 -
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
年老的蚕不再进食,抬头沉思,暗示着对生命的反思。 -
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
询问画中的三只蚕的意图,是否能理解其传达的意义。 -
蜻蜓飞翾翾,向空无所著。
蜻蜓在空中飞翔,却无处可以栖息,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
忽然逢飞蚊,验尔饥火作。
突然遇到飞蚊,验证了内心的饥渴感。 -
一饱困竹稍,凝然反冥寞。
吃饱后困倦于竹子上,却感到无比孤寂。 -
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
如果没有饥渴的困扰,何必珍惜一碗饭的快乐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吃饱的蚕声比作细雨,形象生动。
- 拟人:蚕和蜻蜓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脆弱、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在生活压力下的孤独感。通过自然的描写,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对快乐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蚕: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渴望。
- 蜻蜓:象征孤独与无助。
- 飞蚊:象征内心的饥渴与烦恼。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对生命、孤独与快乐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食蚕声如雨”指的是什么? A) 吃饱的蚕声音
B) 下雨的声音
C) 蚕的颜色 -
“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的意思是? A) 如果没有饥饿,快乐无所谓
B) 饥饿是快乐的关键
C) 饥饿让人珍惜快乐 -
诗中提到的“蜻蜓”是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财富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辙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涉及到对孤独的思考,但苏辙更加强调生存的渴望和内心的挣扎,而李白则展现了对人生的洒脱与超然。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诗人对生命的不同感悟与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苏辙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