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

时间: 2025-01-08 00:10:01

三年不踏门前路,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余长自照,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入定孤僧唤不譍。

更到西禅何所问,隔墙鱼鼓正登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
作者:苏辙

三年不踏门前路,
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余长自照,
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
入定孤僧唤不譍。
更到西禅何所问,
隔墙鱼鼓正登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三年未曾踏足门前的感慨,今晚却依然能在屋内看见灯光。灯光照亮了佛像,心中也能照见自己,心境澄明,便能够达到无所执着的境地。追求欢乐的狂客们早已忘却归路,入定的孤僧却被唤不醒。再到西禅的寺庙又能问什么呢?墙外的鱼鼓声声入耳,仿佛在提醒着我。

注释

  • 上元夜:指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庆祝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象征团圆和欢乐。
  • 西禅:指西禅寺,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寺庙,象征着清净和修行之地。
  • 鱼鼓:一种民间乐器,通常在节庆时演奏,代表热闹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由,号晦然,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哲理与人生感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宵节,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思考与对世俗欢乐的反思。诗中通过对灯光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澄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个人的感慨出发,深入探讨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繁华的反思。开篇提到“三年不踏门前路”,让人感受到诗人因生活变迁而产生的孤独与隔绝,然而在这个特别的夜晚,他选择了回归,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中对灯的描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亮,更是一种内心的觉悟与启迪。通过“照佛有余长自照”,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光明与澄澈,仿佛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光明来自于内心而非外界。

而“追欢狂客去忘返,入定孤僧唤不譍”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狂欢的人们迷失在热闹中,而修行的僧人在静谧中沉淀思考,反映了对世俗与内心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隔墙鱼鼓正登登”则将诗人从内心的思索带回现实,鱼鼓声声犹在耳边,提醒他外界的繁华仍在继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揭示了人在喧嚣与宁静之间的选择,展示了苏辙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与审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年不踏门前路:表达了诗人因缘故已久未到此处,暗含着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往的追忆。

  2. 今夜仍看屋里灯:在这一特别的夜晚,诗人选择回归,灯光成为他心灵的寄托。

  3. 照佛有余长自照:佛的光辉映照着自己,暗示内心的觉悟与自省。

  4. 澄心无法便成澄:心境的清澈,指向无执着的境界。

  5. 追欢狂客去忘返:喧闹的客人们沉醉于欢乐之中,失去了方向感。

  6. 入定孤僧唤不譍:修行僧人沉浸于内心的宁静,外界的呼唤无法打扰他。

  7. 更到西禅何所问:再去西禅又能问什么,暗示对外物的无意义。

  8. 隔墙鱼鼓正登登:墙外的鱼鼓声提醒着世俗的热闹与繁华。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狂客与孤僧的对比,反映了两种生活态度。
  • 象征:灯光象征着内心的启迪,鱼鼓则象征着外界的热闹。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外界繁华的反思,体现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希望、觉悟与内心的光明。
  • :代表着修行、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 鱼鼓:象征着世俗的喧闹与欢乐,提醒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元夜代表什么节日?

    • A. 端午节
    • B. 元宵节
    • C. 重阳节
  2. “照佛有余长自照”中的“自照”是什么意思?

    • A. 照亮自己
    • B. 自我反省
    • C. 自我欣赏
  3. 诗中提到的“鱼鼓”象征着什么?

    • A. 内心的宁静
    • B. 外界的喧嚣
    • C. 追求的欢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人生与内心的思考。
  • 《月夜忆舍弟》(杜甫):通过月光和思念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李白)与本诗在节日氛围和内心反思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偏向于抒发个体的孤独感,而苏辙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