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田词》

时间: 2025-01-17 10:46:30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畲田词 王禹偁 〔宋代〕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白话文翻译:

在北山耕种完毕后,又去南山继续耕作,大家互相帮助,用刀耕作,哪里会有偏私呢?希望人间都能像我们这样勤劳,那么整个四海之内,荒田也会减少许多。

注释:

  • 畲田: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耕作的田地。
  • 刀耕:古代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用刀砍伐树木,然后焚烧,利用灰烬作为肥料。
  • 岂有偏:岂,难道;偏,偏私。意思是难道会有偏私吗?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诗中反映了农民勤劳互助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有“王右丞”之称。此诗反映了农民的勤劳和互助精神,以及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王禹偁观察农民耕作时所作,表达了对农民勤劳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社会和谐、减少荒田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在北山和南山之间轮流耕作的情景,展现了农民勤劳互助的精神。诗中“相助刀耕岂有偏”一句,强调了农民之间的团结和无私,没有偏私,共同劳作。最后两句“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希望人人都能像这些农民一样勤劳,从而减少荒田,实现社会的繁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禹偁关注社会现实、倡导勤劳互助的文学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北山种了种南山:描述农民在北山耕作完毕后,又转移到南山继续耕作,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和连续劳作的情景。
  2. 相助刀耕岂有偏:强调农民之间的互助和团结,没有偏私,共同劳作。
  3. 愿得人间皆似我:希望社会上的人们都能像这些农民一样勤劳。
  4. 也应四海少荒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希望减少荒田,实现社会的繁荣。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北山种了种南山”与“相助刀耕岂有偏”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比喻:“愿得人间皆似我”中的“似我”比喻农民的勤劳精神,希望社会上的人们都能像农民一样勤劳。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倡导勤劳互助的社会风尚,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与繁荣的向往。诗人通过描述农民的勤劳和互助精神,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普及到整个社会,从而减少荒田,实现社会的繁荣。

意象分析:

  • 北山、南山:象征着农民连续不断的劳作,展现了农民的勤劳。
  • 刀耕:象征着古代农民的耕作方式,体现了农民的辛勤和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相助刀耕岂有偏”一句体现了农民的什么精神? A. 勤劳 B. 互助 C. 团结 D. 无私

  2. 诗人希望社会上的人们都能像农民一样什么? A. 勤劳 B. 互助 C. 团结 D. 无私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社会和谐 B. 减少荒田 C. 勤劳互助 D. 社会繁荣

答案:

  1. B. 互助
  2. A. 勤劳
  3. D. 社会繁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悯农》李绅: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农民的同情。
  • 《观刈麦》白居易:描述了农民收割麦子的情景,体现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悯农》与《畲田词》都反映了农民的勤劳,但《悯农》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而《畲田词》则强调了农民的互助精神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禹偁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王禹偁诗集》:收录了王禹偁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