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四月十三黄昏睡起书所见四首 其一 鸟》

时间: 2025-01-19 21:37:02

春去春来无谓,一簟午风凉睡。

惊梦起来时,紫喇剩桐犹费。

清味,清味,人在鸟声中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四月十三黄昏睡起书所见四首 其一 鸟
作者: 卢青山

春去春来无谓,一簟午风凉睡。
惊梦起来时,紫喇剩桐犹费。
清味,清味,人在鸟声中脆。


白话文翻译:

春天走了又来,没什么好在意的,
一张竹席上,午风轻拂,令人打盹。
梦中惊醒时,看到紫色的喇叭花和仍然在摇曳的桐树。
清新的气息,清新的气息,人们在鸟鸣声中感到格外清脆。


注释:

  • 春去春来:春天的来去,表示时间的流逝。
  • 无谓:没有必要,形容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
  • 一簟:指一张竹席,古代常用的睡卧之物。
  • 午风凉睡:午后的微风让人感到凉爽,适合打盹。
  • 惊梦:从梦中惊醒。
  • 紫喇:紫色的喇叭花,可能指的是紫藤。
  • 剩桐:残留的桐树,暗示着自然的生机。
  • 清味:清新的气息。
  • 人在鸟声中脆:人在鸟鸣声中感到格外清脆,暗示环境的静谧和美好。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符合闲适的生活哲学。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卢青山,现代诗人,关注自然与生活,作品常以清新、自然为主题,风格简洁而富有哲思。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天的黄昏,诗人在悠闲的午后打盹后醒来,观察自然的细腻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如梦令》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春日午后的宁静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表现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开篇“春去春来无谓”,便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淡然,仿佛在告诉读者,生命中的繁杂与忙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描写的“惊梦起来时,紫喇剩桐犹费”,让人感受到从梦境中醒来后的清新与恍惚,紫喇和桐树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传递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气息。结尾的“人在鸟声中脆”则让整个诗歌升华至一个新的高度,鸟鸣声成为了自然的乐章,人与自然相互交融,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整首诗不仅有着清新的意境,还有着哲理的思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感受生活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春去春来无谓: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
    • 一簟午风凉睡:描绘出悠闲的午后,风轻拂过,令人放松。
    • 惊梦起来时:梦中惊醒,回归现实。
    • 紫喇剩桐犹费:紫色的花和桐树的景象,展现自然的生机。
    • 清味,清味:反复强调清新的气息,增强诗的韵律感。
    • 人在鸟声中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环境的美好。
  2.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去春来”,“一簟午风”,形成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鸟声被赋予了“脆”的特质,生动形象。
    • 意象:使用了自然的意象,如春天、鸟声、花朵等,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3.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鼓励人们珍惜当下,感受生命的美好。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
  • 鸟声:代表自然的声音,传递浑然天成的美好。
  • 紫喇、桐树: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春去春来无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忧虑
    • B. 淡然
    • C. 兴奋
  2. 诗中提到的“紫喇”的意象主要指代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天气
  3.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时间的珍惜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生活的忙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江南春》:杜甫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与本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杜甫的诗更强调了春雨带来的生机,而卢青山的诗则更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和自然的宁静。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选》:收录了多位现代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