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欧阳修的《柳》
绿树低昂不自持,河桥风雨弄春丝。
残黄浅约眉双歇,欲舞先夸手小垂。
快马折鞭催远道,落梅横笛共余悲。
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柳树在风雨中摇曳的景象,树木低垂,似乎不由自主。河边的桥上,春雨轻轻地拂动着柳丝。残存的黄色花瓣在眉间轻轻相靠,似乎在期待着舞动的时刻,然而却又显得小心翼翼。疾驰的马匹在远道上急促地折鞭,落梅的横笛声中带着无限的悲伤。在长亭送别的时刻,雨水交织着离别的情感,春天的柳条也成了赠别之物。
注释:
- 低昂:形容树木低垂而昂扬,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状态。
- 弄春丝:指春雨轻拂柳丝,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残黄:指残存的黄色花瓣,暗示春去花落的情景。
- 眉双歇:形容两个眉毛微微弯曲,似乎在思念。
- 快马折鞭:快马急速行走,折断了鞭子,象征离别的匆忙。
- 落梅横笛:梅花凋落,笛声悠扬,带着伤感的情绪。
- 长亭送客:长亭是送别的地方,结合雨天,渲染离别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富有情感而著称,是“古文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创作背景:
《柳》作于春天,诗人借助柳树和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春天的眷恋。此时的社会背景正值北宋中期,政治变革与文化繁荣并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人文情怀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诗歌鉴赏:
《柳》这首诗,构建了一幅春日的图景,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柳树和春雨的美丽,展现了生命的柔美与脆弱。首句“绿树低昂不自持”首先引入柳树的形象,表现出春天的生机。接着“河桥风雨弄春丝”描绘了春雨轻拂柳丝的情景,给人以动态的美感,也暗示了春天的变化无常。
诗中“残黄浅约眉双歇”则转向对离别的感伤,残留的黄色花瓣象征着失去与怀念,表达了对过往的依恋。随后的“快马折鞭催远道”更加强调了离别的急促与无奈,落梅的笛声与余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两句“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长亭送别与春雨交织在一起,突显了离别的无奈与愁苦,春条则成为了赠别的象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树低昂不自持:描绘柳树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生动且富于活力。
- 河桥风雨弄春丝:春雨轻拂柳丝,传达春天的气息与变化。
- 残黄浅约眉双歇:残存的花瓣似乎在期待舞动,暗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欲舞先夸手小垂:柳树的姿态虽美,却因风雨而显得脆弱。
- 快马折鞭催远道:急促的离别,象征人事的匆忙与无常。
- 落梅横笛共余悲:梅花凋落,笛声悠扬,带来深深的忧伤。
- 长亭送客兼迎雨:长亭在送别的同时也迎来了春雨,象征离别的悲情。
- 费尽春条赠别离:春天的柳条成为赠别之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与人的情感连接,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柳树以情感,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使诗句更为工整,增强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惆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变幻无常的时光时的无奈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美与脆弱,春天的象征。
- 春雨:象征生命与希望,同时也暗示变幻的情感。
- 长亭:送别的场所,象征离别与思念。
- 梅花:象征凋零与悲伤,反映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绿树低昂不自持”描绘了什么意象? A) 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B) 夕阳西下的景象
C) 秋天的落叶 -
“长亭送客兼迎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送的快乐
B) 离别的悲伤
C) 春天的喜悦
答案:
- B) 宋代
- A) 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 B) 离别的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欧阳修的《柳》更强调自然与情感的结合,而王维则在离别中更多地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内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欧阳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