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愁风月 / 生查子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
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
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白话文翻译:
这时的风清月明,正是个好时节。我却觉得这美好的时光不会长久,四处都是愁苦的景象。心中像是熏香一样焦灼,吟唱伴随着寒虫的细声。想要赶快上床睡觉,结果解开了带子,却又缠成了结。
注释:
- 愁:忧愁、烦恼。
- 风月:指自然景色,特别是风和月亮的美好时光。
- 佳时节:美好的时光。
- 熏麝:指用熏香的麝香,形容内心的焦急。
- 寒虫切:指寒冷的季节里虫鸣的声音,暗指孤独和寂寞。
- 解带翻成结:本是想要放松,却反而变得更加纠缠,象征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2年-1126年),字方回,号秋水,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填词。其词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的时期,诗人面对外敌入侵、个人生活中的困扰,常常感到无奈和忧愁。词中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无奈感,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烦恼。
诗歌鉴赏:
《愁风月》是贺铸的一首代表性词作,整体呈现出一种忧愁而又清新的情感。开头两句,描写了一个清风明月的美好时节,既展示了自然的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安。尽管环境优美,诗人却感到无从享受,反而处处充满了愁苦。
接下来的两句“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则进一步深入了内心的焦虑。熏香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心中的烦躁,而寒虫的吟唱则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这种环境与情感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最后两句“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则以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结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和无法言说的苦闷。解带的动作,象征着希望放下烦恼,但却未能如愿,反而更加纠结。整首词在描绘美好自然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清月正圆:描绘夜空中清风拂面、明月当空的美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
- 信是佳时节:强调这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时节,然而转折后却暗示诗人内心的忧虑。
- 不会长年来: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短暂的预感,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 处处愁风月:即便外界如此美丽,心中却充满了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 心将熏麝焦:用熏香的味道比喻内心的焦虑,传达出一种隐隐的痛苦感。
- 吟伴寒虫切:伴随着寒虫的细声吟唱,进一步强调孤独的感受。
- 欲遽就床眠:想要快速入睡,表达出渴望逃避现实的心情。
- 解带翻成结:表面上是想放松,实际上却更加纠缠,象征着内心的复杂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熏麝,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对比:自然美与内心苦痛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美好时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它探讨了人在面对美好事物时的无奈感,揭示了人性深处的复杂情感,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自由、轻松的心情。
- 月:象征宁静、美好、温柔的情感。
- 寒虫:象征孤独与凄凉的氛围。
- 床眠:象征逃避现实与内心的渴望。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外在形象,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风清月正圆”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诗人的烦恼
b) 美好的自然景象
c) 诗人的生活
答案:b -
填空题:诗人用“心将熏麝焦”来表达他的__。 答案:焦虑
-
判断题:整首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李清照):同样展现了女性在美好时光中的愁苦。
- 《月下独酌》(李白):描绘了酒与月的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孤独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雨霖铃》(柳永):表达了离愁别绪,情感上更为直接和深刻。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面临相似主题时,所采用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贺铸的细腻与李白的豪放形成鲜明对照,展示了古典诗词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