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古两妙令,雍丘与太丘。
当时号清白,後日想风流。
吏鼾庭阴午,农歌野色秋。
吾非荀氏老,愧尔德星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提到古今两位杰出的人物——雍丘和太丘。两人曾因清白的名声而被人称道,而今我回想起他们的风流往事。此时正值午后,庭院阴凉,听见吏员打盹的声音,田野间传来农人的歌声,秋天的色彩愈加浓厚。我并不是荀氏那样的老者,唯有感叹你们的德行依然流传。
注释:
- 今古:指现在与古代。
- 妙令:指杰出的人物或事迹。
- 雍丘与太丘:古代名士,象征清白与风流。
- 清白:形容品德高尚。
- 吏鼾:指官吏在午后打盹。
- 农歌:农民唱的歌,反映田园生活。
- 荀氏:指荀子,古代哲学家,以智慧和德行著称。
- 德星:指德行的光辉,象征着高尚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2-1126),字方回,号秋水,晚号梅溪居士,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贺铸的诗词语言清新,风格婉约,情感真挚。他在政治上曾官至知州,但因政治斗争而遭贬谪。
创作背景:
《谢米雍丘元章见过》成诗于贺铸与友人相聚之后,表达了对友人品德与名声的赞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宋代,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文人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成为了重要的主题。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名士的敬仰与追忆。开篇提到的“今古两妙令”,不单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清白与风流的名声如何传承,是贺铸所关注的主题。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午后,官吏打盹的场景与田野间的农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沉闷的隐喻。最后,诗人以“吾非荀氏老”自谦,显示了他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与对自身的反思。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事的结合,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高尚品德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古两妙令:提到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表明诗人身处于古今交替的环境中。
- 雍丘与太丘:分别代表了历史上的清白与风流,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当时号清白,後日想风流: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
- 吏鼾庭阴午:描绘了午后宁静的官场,突显了官场的沉闷。
- 农歌野色秋: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形成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对比。
- 吾非荀氏老,愧尔德星留:诗人以自谦的语气,表达对友人品德的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吏鼾庭阴午,农歌野色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德行比作星辰,象征其光辉与永恒。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如“农歌”与“野色”传达出生活的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清白与风流的追求,以及对友人品德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自我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雍丘与太丘:象征高尚品德的历史人物。
- 吏鼾:象征官场的沉闷与无趣。
- 农歌:象征田园生活的淳朴与美好。
- 德星:象征高尚道德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今古两妙令”中“妙令”指的是: A. 平凡的人物
B. 杰出的人物
C. 不知名的人物
D. 政治人物 -
“吾非荀氏老”中“荀氏”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荀子
C. 老子
D. 庄子 -
诗中描绘的“吏鼾庭阴午”表现了什么? A. 官场的清闲
B. 官场的沉闷
C. 官场的繁忙
D. 官场的热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贺铸的作品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与人际关系,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的融合。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有千秋,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