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和人伤春
作者: 贺铸 〔宋代〕
原文展示:
人帘轻絮故依人,梦後题诗欲判春。
纵使相思解销骨,此情终未作黄尘。
白话文翻译:
人轻轻地依靠着帘子,像轻絮一样飘荡,梦醒后我写下这首诗想要确定春天的来临。即使相思能解我心中的苦痛,但这种情感终究没有化作尘埃消散。
注释:
- 轻絮: 形容轻柔的丝绸或絮状物,借以比喻女子的柔美和轻盈。
- 梦後: 梦醒之后,表示一种醒悟或清醒的状态。
- 相思: 指思念之情,常常是因为离别或未能相聚。
- 销骨: 消除内心的痛苦,解脱之意。
- 黄尘: 指世俗的麻烦或忧虑,暗示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0年-约 1120年),字孟阳,号临川,晚号痴叟,南宋著名词人,擅长词作,尤其以词的婉约、清新著称。贺铸的作品往往表达个人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慨。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象征,但在诗人的笔下,却融入了伤感的情绪,反映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和人伤春》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春天的柔美与诗人内心的苦楚。首句“人帘轻絮故依人”,以轻盈的絮状物比喻女子,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似乎在暗示诗人对某位女子的思念。接着“梦後题诗欲判春”,梦的醒来让诗人意识到春天的到来,但这种觉醒却是带着淡淡的哀伤,显然与他内心的相思之苦相悖。
“纵使相思解销骨”一句,表达了即使思念能够缓解内心的痛苦,但内心深处的情感依然无法消散,象征着一种无法摆脱的牵挂。最后一句“此情终未作黄尘”,更是将思念的渊源与春天的短暂相对照,表达出一种无奈与悲伤,使整首诗透出一股深沉的忧愁。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蕴含着对春天生机的渴望和对失去的伤感,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帘轻絮故依人”:描绘一个女子轻柔的形象,与春天的气息相呼应。
- “梦後题诗欲判春”:梦醒后的追忆与思考,渴望确定春天的到来。
- “纵使相思解销骨”:思念虽能缓解痛苦,但内心的伤痛依然存在。
- “此情终未作黄尘”:思念之情无法消散,反映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 “轻絮”比喻女子的柔美,增强了诗歌的意象。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轻絮: 代表柔美与轻盈的爱情。
- 春: 生命与希望的象征,但在诗中却带有伤感的意味。
- 相思: 思念与牵挂的情感,常与离别相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轻絮”所象征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柔美的爱情
- C. 悲伤的回忆
-
“梦後题诗欲判春”中的“判春”指的是什么?
- A. 判断春天的来临
- B. 春天的结束
- C. 对爱情的思考
-
诗人对相思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介意
- C. 无奈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贺铸的《和人伤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伤感,但贺铸更侧重于春天的意象,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贺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