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风雨卷春去》
时间: 2025-01-06 04:13: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风雨卷春去
作者: 卫宗武 〔宋代〕
风雨卷春去,绿紫总无馀。
窈窕一川芳渚,软草接新蒲。
杨柳垂垂飘絮,桑柘阴阴成幄,
殷绿正棻敷。迁木莺呼友,
营垒燕将雏。金蕉举,
珠樱累,豆梅腴。
寿乡歌舞,樽前暂得皱眉舒。
往事南柯印绶,晚岁北山杖屦,
寂寞笑今吾。幸作耆年侣,
写入洛英图。
白话文翻译:
风雨把春天卷走了,春天的绿意和紫色都已消失殆尽。
河边芳草如茵,柔软的草地与新生的蒲草相接。
杨柳轻轻垂下,柳絮在空中飘舞,桑树的阴影像帐篷一样形成。
浓郁的绿色正映衬在阳光下。黄莺在树上呼唤朋友,
燕子在巢中喂小雏。金色的蕉叶高高举起,
珠粒般的樱桃累累,丰腴的豆梅散发着香气。
在长寿的乡村中歌舞欢庆,酒杯前暂时舒展皱眉。
往昔的南柯梦中有印绶,晚年的我在北山上拄着拐杖,
寂寞地笑看如今的自己。幸而有年长的朋友相伴,
将我们的故事写入洛阳的美丽诗篇。
注释:
- 卷春去:把春天卷走,形容春天的离去。
- 窈窕:形容河边的景色美丽而婉约。
- 芳渚:芳香的水边。
- 软草接新蒲:柔软的草地和新生的蒲草相接。
- 杨柳垂垂:描写柳树的垂柳姿态。
- 殷绿:形容浓厚的绿色。
- 迁木莺:表示黄莺在树上迁徙。
- 寿乡:长寿的地方,象征快乐与安宁。
- 南柯印绶:指梦中的荣华,南柯指的是南柯一梦。
- 耆年侣:年长的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怀,多为抒怀之作。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风雨卷春去》创作于卫宗武晚年,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春天的离去象征着青春的逝去,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自己的人生感悟相结合,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风雨卷春去》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无尽感慨。开篇便以“风雨卷春去”引入,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离去,接着用“绿紫总无馀”展现了春色的消逝。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杨柳”、“迁木莺”、“金蕉”等,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象,令人感受到春意盎然。
然而,随着春天的逝去,诗人也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寂寞。通过“往事南柯印绶,晚岁北山杖屦”的对比,体现了从繁华到寂寞的变化,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最后,虽有“幸作耆年侣”的慰藉,但诗人内心的孤独依然无法消散。
整首诗情感丰富,结构严谨,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反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雨卷春去:描绘春天的离去,生动形象。
- 绿紫总无馀:春天的色彩消失殆尽,感慨自然的变迁。
- 窈窕一川芳渚: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软草接新蒲:表现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 杨柳垂垂飘絮:描绘柳树轻盈的形态。
- 桑柘阴阴成幄:描绘桑树的阴影,营造宁静的氛围。
- 殷绿正棻敷:浓厚的绿色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生动。
- 迁木莺呼友:描绘黄莺的叫声,表现春天的气息。
- 营垒燕将雏:燕子在巢中喂雏,展现生命的延续。
- 金蕉举,珠樱累,豆梅腴:用意象表现丰收的喜悦。
- 寿乡歌舞,樽前暂得皱眉舒:歌舞欢庆,表现生活的美好。
- 往事南柯印绶:引入自身的经历,感慨岁月流逝。
- 晚岁北山杖屦:描绘老年生活的宁静。
- 寂寞笑今吾:对人生的独处感到无奈与自嘲。
- 幸作耆年侣:庆幸有老友相伴。
- 写入洛英图:将生活的美好记录下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蕉举,珠樱累”,形式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迁木莺呼友”,生动形象。
- 比喻:如“桑柘阴阴成幄”,将自然景物形象化,增强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友谊和人生的珍视,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生命与希望,反映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杨柳:象征柔美与生命力。
- 黄莺:象征友谊与春天的活力。
- 寿乡:象征长寿与安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绿紫总无馀”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对春天的留恋
B. 对夏天的期待
C. 对秋天的怀念
D. 对冬天的恐惧 -
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中不包括: A. 对仗
B. 拟人
C. 夸张
D. 比喻 -
“幸作耆年侣”中“耆年”指的是: A. 年轻
B. 年长
C. 中年
D. 幼年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 《送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更多展现的是春天的生机,而卫宗武的《水调歌头》则带有更多对人生流逝的感慨。
- 《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但通过草的生长与生死来表达离别的主题,和卫宗武的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