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

时间: 2025-01-04 07:11:57

野景久不见,溪行如有逢。

长苔梳绿发,浅水卧青龙。

石出沙仍带,桥危柱半舂。

日攲犹下马,赤脚洗尘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山的《溪行》原文如下:

野景久不见,溪行如有逢。
长苔梳绿发,浅水卧青龙。
石出沙仍带,桥危柱半舂。
日攲犹下马,赤脚洗尘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宁静美丽的乡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在溪边行走,感受到久违的自然风光,似乎与自然重新相逢。溪水清澈,岸边长满了青苔,像是为大自然的“头发”梳理。水面上,石头露出水面,沙土依然留存,桥梁显得不够稳固。太阳西斜,诗人下马休息,赤脚在水中洗去尘埃的足迹。

注释:

  • 久不见:长时间没有看到。
  • 溪行:在溪水边行走。
  • 长苔:长满青苔的地方。
  • 梳绿发:比喻苔藓像是绿色的头发。
  • 浅水卧青龙:形容清澈的水面在阳光下像是蜿蜒的青龙。
  • 石出沙仍带:石头露出水面,沙子依然留在水边。
  • 桥危柱半舂:桥梁高低不平,支柱只埋在一半。
  • 日攲犹下马:太阳已经偏西,诗人依然停马。
  • 赤脚洗尘踪:赤脚在水中洗去路途的尘埃。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其描绘的田园生活与陶渊明的“桃花源”以及李白的山水诗歌有着相似的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山,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溪行》创作于诗人游历自然之际,生活在城市中的诗人常常感到对自然的渴望,借此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溪行》以其清新自然的意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野景久不见,溪行如有逢”,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在城市生活中对自然的向往,仿佛在这条溪水旁重逢了久违的野外风光。接下来的描写通过“长苔梳绿发,浅水卧青龙”将自然的细节勾勒得生动形象,青苔如发,水面如龙,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意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致观察。

诗中“石出沙仍带,桥危柱半舂”一联,描绘了溪边的景致,石头和沙子相映成趣,桥梁的不稳更增添了自然的原始气息,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触。最后两句“日攲犹下马,赤脚洗尘踪”,则是诗人亲身融入自然的真实写照,赤脚洗去行走的尘埃,象征着一种对自由和自然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清新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归隐田园的情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景久不见:表达了对乡野景色的思念。
  2. 溪行如有逢:行走在溪边,仿佛与自然重新相逢。
  3. 长苔梳绿发:描绘青苔的生动形象。
  4. 浅水卧青龙:水面如龙,形象生动。
  5. 石出沙仍带:自然的原始状态,石沙相映。
  6. 桥危柱半舂:描绘桥的不稳,暗含自然之美的脆弱。
  7. 日攲犹下马:形象地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宁静。
  8. 赤脚洗尘踪: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苔梳绿发”,青苔被比喻为绿色的头发,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溪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生命和自然的清澈。
  • 青苔:象征生机与自然的厚重。
  • 石头:象征坚韧与自然的原始。
  • 桥梁:象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苔梳绿发”中的“长苔”指什么? A. 绿色的头发
    B. 长满青苔的地方
    C. 青龙
    答案:B

  2. 诗人通过“赤脚洗尘踪”想表达什么? A. 诗人的疲惫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尘世的厌倦
    答案:B

  3. 诗中“日攲犹下马”表现了什么意境? A. 旅行的疲惫
    B. 日落时分的宁静
    C. 对时间的珍惜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两者均描绘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但《溪行》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而《桃花源记》则更注重理想社会的构建。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田园诗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