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和韵》
时间: 2025-01-19 15:49: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峰历尽到巅峦,极目清凉境界宽。
山入雁门真设险,地藏佛国即长安。
雨来绝涧自成响,云渡远溪时作团。
花落经台钟梵寂,袈裟香霭翠云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经过重重山峰,终于来到巅峰,极目远眺,清凉的境界显得非常宽广。
山势险峻,仿佛进入了雁门,地藏菩萨的佛国,就在长安附近。
雨水落下,溪涧发出阵阵回响,云彩飘过远山时,如同团团聚集。
花瓣飘落在经台上,钟声回荡,梵音寂静,袈裟的香气在翠绿的云间缭绕。
注释:
- 历尽: 经过多次,历经艰辛。
- 巅峦: 山的最高处。
- 极目: 远望,尽可能地看。
- 清凉境界: 指山中的清新、宁静的环境。
- 雁门: 地名,位于山西,是险要的关口。
- 地藏佛国: 指佛教中的地藏菩萨所护佑的世界,象征宁静和安详。
- 绝涧: 指深渊或悬崖。
- 袈裟: 佛教僧侣的衣服,象征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监,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带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五台山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在游历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启发,通过描绘山水与佛教文化的结合,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佛法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五台山和韵》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五台山的壮丽景色和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首句“群峰历尽到巅峦”表达了诗人经过重重山峦,终于来到高峰的感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寓意着追求精神高度的艰辛。第二句“极目清凉境界宽”则进一步描绘了远望时眼前宽广而清凉的境界,展现了山中清新的空气和开阔的视野,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感。
接下来的“山入雁门真设险”点明了地理位置的险要,暗示了山的神秘与威严,而“地藏佛国即长安”则将自然与宗教结合,展现了佛教文化的辉煌。全诗通过“雨来绝涧自成响”和“云渡远溪时作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自然氛围,雨声和云彩的变化,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灵动。
最后两句“花落经台钟梵寂,袈裟香霭翠云蟠”则将佛教元素融入自然意象中,花瓣的落下象征着无常,钟声的回响传递出内心的宁静,而袈裟的香气在云间缭绕,增强了诗的宗教意境,使整首诗在视觉与听觉上都达到了和谐统一,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切思考与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峰历尽到巅峦: 描述了经过重重艰难的山峰,终于抵达高峰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 极目清凉境界宽: 表达了在高处俯瞰,眼前的清凉与广阔,传达出一种心灵的舒畅。
- 山入雁门真设险: 提到地理上的险峻,暗示了自然的雄伟与挑战。
- 地藏佛国即长安: 将五台山与佛教文化结合,指出此地与长安的文化联系。
- 雨来绝涧自成响: 形象地描绘了雨水落下所形成的声音,增强了自然的动感。
- 云渡远溪时作团: 云彩在远山与溪流间穿梭,形成动态的美。
- 花落经台钟梵寂: 花瓣落在经台上,钟声回荡,表达了宁静的宗教氛围。
- 袈裟香霭翠云蟠: 描绘袈裟的香气在云间缭绕,增强了宗教的神秘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象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意象。
- 对仗: “雨来绝涧自成响,云渡远溪时作团”,形成工整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五台山的壮丽景色和宁静的佛教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信仰的敬仰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峰: 代表自然界的雄伟与壮丽。
- 清凉境界: 象征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 雁门: 代表险阻与挑战。
- 地藏佛国: 象征佛教的宁静与深邃。
- 雨: 象征生命的滋润与自然的声音。
- 云: 象征变幻与灵动。
- 花落: 象征无常与佛教哲理。
- 袈裟: 象征佛教的信仰与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群峰历尽”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山的高峻
b) 经过艰辛的旅程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b) -
“雨来绝涧自成响”中“绝涧”指的是什么? a) 深渊
b) 大海
c) 河流
答案: a) -
此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对佛教的赞美
c) 自然与宗教的结合
答案: c)
答案汇总: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终南山》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望岳》与史监《五台山和韵》都描绘了高山的壮丽,但杜甫的诗更多强调了对山的敬畏与历史的感慨,而史监的作品则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结合,更加体现了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