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圃樱桃》

时间: 2025-01-01 13:47:10

一春红日色,刻意借鲜妍。

露叶深成翳,风枝猛欲燃。

黄金为弹重,赤水得珠圆。

甘实行宫荐,香名丽赋传。

色欺丹魄上,味出紫梨前。

玉果誇珍实,何曾入象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圃樱桃
作者: 胡宿 〔宋代〕

一春红日色,刻意借鲜妍。
露叶深成翳,风枝猛欲燃。
黄金为弹重,赤水得珠圆。
甘实行宫荐,香名丽赋传。
色欺丹魄上,味出紫梨前。
玉果誇珍实,何曾入象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樱桃的美丽和美味,表达了诗人对樱桃的喜爱和赞美。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樱桃树,鲜艳的色彩使人感到愉悦。露水在叶子上形成了浓密的阴影,微风吹过,仿佛要点燃整个树枝。樱桃的果实像黄金一样沉重,红色的果汁宛如圆润的珠子。它的甘甜和香气在宫廷中流传,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樱桃的颜色艳丽得让人惊叹,味道更是在紫梨之前显得特别。这样的美果,何曾被列入过象征高贵的筵席呢?

注释

  • 樱桃: 一种小型的水果,颜色鲜艳,味道甜美。
  • 红日色: 春天阳光的红色光辉。
  • 深成翳: 形容露水使得树叶形成了浓密的阴影。
  • 黄金为弹重: 比喻樱桃的果实饱满沉重,像黄金一样珍贵。
  • 赤水得珠圆: 红色的果汁如同圆润的珠子,形象生动。
  • 甘实行宫荐: 指樱桃的甘甜和香气在宫廷中被珍视和推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情趣著称,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樱桃成熟的时节,诗人借助春日的美景和樱桃的美味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享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樱桃的盛开和果实的成熟,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丰盈。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樱桃的色泽、香气和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春的红日色,让樱桃显得格外鲜妍,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露水在叶子上,形成了深沉的阴影,风的轻拂又仿佛要将这些美好的景象点燃,传达了一种生动的美感。

诗中“黄金为弹重,赤水得珠圆”通过比喻突出樱桃的珍贵和美味,似乎在暗示着自然界的馈赠是如此丰厚而美丽。接下来的“甘实行宫荐,香名丽赋传”则将樱桃的美味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说明它的珍贵不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它被人们所赞美和追捧。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樱桃的美味与魅力,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春红日色: 描绘春天的阳光,色彩鲜艳,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2. 刻意借鲜妍: 表达樱桃的鲜艳恰似春天的色彩,生动地体现了樱桃的美丽。
  3. 露叶深成翳: 露水使树叶变得浓密,形成阴影,给人清新的感觉。
  4. 风枝猛欲燃: 风吹拂着树枝,似乎要将这份美点燃,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
  5. 黄金为弹重: 樱桃的果实饱满,像黄金一样沉重,暗示其珍贵性。
  6. 赤水得珠圆: 形象地描绘樱桃的果汁圆润如珠,生动形象。
  7. 甘实行宫荐: 樱桃的美味在宫廷中被人们称道,展示其在文化中的价值。
  8. 香名丽赋传: 樱桃的香气和美名广为流传,突出了其受欢迎的程度。
  9. 色欺丹魄上: 樱桃的色彩让人惊艳,甚至让人无法自持。
  10. 味出紫梨前: 樱桃的味道在紫梨之前更显出色,强调了其独特性。
  11. 玉果誇珍实: 樱桃的美味和珍贵不言而喻,令人向往。
  12. 何曾入象筵: 质疑樱桃为何未能出现在高贵的筵席上,表达对其独特价值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黄金为弹重”,将樱桃比作黄金,突显其珍贵。
  • 拟人: “风枝猛欲燃”,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色欺丹魄上,味出紫梨前”,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樱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丰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樱桃: 象征春天的美好和丰收,代表着自然的馈赠。
  • 阳光: 代表生命的力量和春天的生机。
  • 露水: 象征清新和滋润,寓意生命的滋养。
  • : 传达生动活泼的气息,象征着自由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将樱桃比作什么?
    A. 露水
    B. 黄金
    C. 紫梨
    D. 玉果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赤水得珠圆”意指樱桃的果汁像__一样圆润。

  3. 判断题: 诗中表达了对樱桃的贬低。 (对/错)

答案

  1. B
  2. 珠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关于樱桃的描写。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写春日的美好。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白《将进酒》中对生活的热情与胡宿《西圃樱桃》中对自然美的赞美,前者强调豪情壮志,后者则细腻温婉,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