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祀西太一宫》
时间: 2025-01-17 09:36:35
至道希夷内,神威造化中。
行棋延羽驾,推策敞琳宫。
秘寝觚棱峻,严扉坐狄雄。
天人凝睟表,日月在方瞳。
离坎精神集,房心气象通。
中黄安戊己,遥翠拱轘嵩。
陪享衣裳盛,登羞火枣丰。
层坛霏颢露,甲帐肃灵风。
波静流寒瓦,霜清入晓铜。
廊虚鸣尺蠖,楼迥倚晴虹。
行马依芳树,栖禽占碧丛。
游光宵自烛,雕霭昼常濛。
大壮亲规近,甘泉旧典崇。
平时辟阊阖,尽日访崆峒。
綵仗交轮奂,天香斗郁葱。
野长迷七圣,庭阔舞千童。
祼鬯歆惟德,笙歌悦亶聪。
蟠螭负金石,翔鹤下丝桐。
法度昭神祖,文章炳钜公。
鼎期扶更远,山瑞委无穷。
用九乾元正,生三太极空。
木龙虽有寓,刍狗本无功。
迎气阳郊始,均禧宇县同。
权衡枢极右,号令斗杓东。
浚哲虔时祀,施生道化工。
正辞除秘祝,承诏谒孤忠。
仁与春膏动,恩随腊霰融。
天和傍星鸟,地惠及昆虫。
受记神司职,斋居帝饬躬。
因知耕凿力,谁解识渊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诏祀西太一宫
作者:胡宿 〔宋代〕
至道希夷内,神威造化中。
行棋延羽驾,推策敞琳宫。
秘寝觚棱峻,严扉坐狄雄。
天人凝睟表,日月在方瞳。
离坎精神集,房心气象通。
中黄安戊己,遥翠拱轘嵩。
陪享衣裳盛,登羞火枣丰。
层坛霏颢露,甲帐肃灵风。
波静流寒瓦,霜清入晓铜。
廊虚鸣尺蠖,楼迥倚晴虹。
行马依芳树,栖禽占碧丛。
游光宵自烛,雕霭昼常濛。
大壮亲规近,甘泉旧典崇。
平时辟阊阖,尽日访崆峒。
綵仗交轮奂,天香斗郁葱。
野长迷七圣,庭阔舞千童。
祼鬯歆惟德,笙歌悦亶聪。
蟠螭负金石,翔鹤下丝桐。
法度昭神祖,文章炳钜公。
鼎期扶更远,山瑞委无穷。
用九乾元正,生三太极空。
木龙虽有寓,刍狗本无功。
迎气阳郊始,均禧宇县同。
权衡枢极右,号令斗杓东。
浚哲虔时祀,施生道化工。
正辞除秘祝,承诏谒孤忠。
仁与春膏动,恩随腊霰融。
天和傍星鸟,地惠及昆虫。
受记神司职,斋居帝饬躬。
因知耕凿力,谁解识渊衷。
白话文翻译:
全诗表达了对西太一宫的祭祀与崇敬。诗中提到至道的内涵与神秘的力量,强调神明的威严与自然的造化。作者通过描绘祭祀的场景,展现出清幽的环境与庄重的仪式。诗中涉及的意象如“行棋延羽驾”,暗示天人之间的交往;“秘寝”与“严扉”则表现出神秘与威严的气氛。整体而言,诗歌寄托了对天地与神灵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注释:
- 至道希夷:指至高的道理,清静无为的境界。
- 神威:神灵的威势。
- 行棋延羽驾:比喻神灵在天上巡游。
- 秘寝:神明的隐秘居所。
- 离坎:指八卦中的离卦与坎卦,象征火与水的结合,强调精神的集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宿,宋代诗人,擅长描写神明与自然,作品多融入道教思想,对自然和生活有深刻的理解。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特定的祭祀仪式中写就,旨在表达对神明的尊敬与感恩,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重视。
诗歌鉴赏:
《诏祀西太一宫》是一首充满宗教情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祭祀的神圣与庄严,构建了一个充满灵性与和谐的宇宙观。开头几句以“至道希夷内”引出对精神世界的探讨,展示了道教对宇宙本源的理解,神秘而又深邃。
诗中大量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日月在方瞳”、“波静流寒瓦”,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祭祀场景,也暗示了自然与神灵之间的微妙联系。作者通过“行马依芳树,栖禽占碧丛”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使得诗意层层递进,形成了一种气氛的积累,最终达到了对神灵的崇敬与感恩的高潮。诗不仅是对祭祀的描写,更是对道教哲学的深入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道希夷内,神威造化中。”:开篇阐述道的深邃和神灵的威势。
- “行棋延羽驾,推策敞琳宫。”:比喻神灵在天上巡视,策划天地事务。
- “秘寝觚棱峻,严扉坐狄雄。”:形容神明居所的神秘与威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行棋”比喻神灵的巡游。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祭祀场景,传达了对天地神灵的敬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道教哲学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威:象征着神灵的力量与威严。
- 彩仗:象征着祭祀的庄重与华丽。
- 天香:代表自然的芬芳与灵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至道希夷”指的是什么?
- A. 最高的道理
- B. 一种自然现象
- C. 一种哲学理论
- D. 一种宗教信仰
-
“行马依芳树”中的“芳树”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力量
- B. 自然的美好
- C. 社会的繁荣
- D. 神灵的庇护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胡宿的《诏祀西太一宫》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写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但前者更侧重于宗教仪式,后者则注重个人的隐逸生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道教文化与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