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 赵子发 〔宋代〕
春蚕昨夜眠方起,闲了罗机。
共采柔枝。桑柘阴阴三月时。
背人佯笑移金钏,惆怅花期。
故故留迟。独自归来雨满衣。
白话文翻译:
春蚕昨夜刚刚醒来,懒得去织罗。
一起去采摘柔嫩的树枝。在这三月的桑树和柘树的阴影下。
背对着别人假装笑着移动金钏,心中却因花期已过而感到惆怅。
故意迟留不归。独自一人回家,衣服湿透了雨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蚕:春天的蚕,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罗机:织布机,用于织造丝绸等。
- 柔枝:嫩枝,指桑树或柘树的柔软枝条。
- 背人:背对着别人,形容隐秘或不愿被他人看到。
- 金钏:一种装饰品,常见于女子的耳饰。
- 惆怅:忧伤、怅惘的心情。
- 花期:花的开放期,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春蚕”与“花期”均蕴含了“生与死”、“希望与失落”的情感,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子发,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词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创作背景:
“采桑子”这一词牌名源于采桑的活动,表现了诗人在春天的闲适心情,及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诗写于春天,正值花开之际,反映出春日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通过春蚕的苏醒和采桑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怀,以及对生命中美好事物易逝的惆怅。开篇的“春蚕昨夜眠方起,闲了罗机”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暗示着一种新的生活开始。然而,随之而来的“背人佯笑移金钏,惆怅花期”,则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表面上的欢笑掩盖了内心的失落,尤其是对美好花期的留恋。结尾“独自归来雨满衣”更是将这种惆怅推向高潮,雨水象征着泪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桑树、春蚕、金钏等元素交织成一幅生动而略显忧伤的春日画面。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呈现出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体现了宋词中常见的情感深邃与意象丰富的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蚕昨夜眠方起:描绘春蚕刚刚苏醒,暗示春天的到来。
- 闲了罗机:诗人此时心境懒散,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 共采柔枝:与他人一起采摘柔嫩的树枝,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桑柘阴阴三月时:描绘三月阴影下的桑树和柘树,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背人佯笑移金钏:背对他人假装欢笑,显示内心的不安与愁苦。
- 惆怅花期:因花期的流逝而感到惆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故故留迟:故意迟留,表明内心的挣扎与不舍。
- 独自归来雨满衣:孤独地回家,衣服湿透,象征着忧伤与孤独。
修辞手法:
该词运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春蚕的“方起”赋予了生物情感,使其更具人性化。对比闲适与惆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春蚕的复苏与花期的流逝,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失去与孤独的无奈和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蚕:象征新生与希望,寓意生命的延续。
- 金钏:象征美好的事物,暗示着虚幻的幸福。
- 桑柘:常被视为生命的源泉,象征着丰盈的生长。
- 雨:象征忧伤,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春蚕”象征什么?
A. 希望
B. 失落
C. 忧伤
D. 生命的延续 -
诗人为何“独自归来雨满衣”?
A. 因为心情愉快
B. 因为被雨淋湿
C. 因为感到孤独与惆怅
D. 因为春蚕醒来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周邦彦的《兰陵王》:对春天的描绘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对比:
赵子发的《采桑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涉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但前者更多表现出对生命流逝的惆怅,后者则侧重于对爱情的思念与感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赵子发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