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膋芗备,玉帛陈。
风动物,乐感神。
三献终,百神臻。
草木荣,天下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祭祀风神的盛大场面。准备了丰盛的祭品,陈列着玉帛;风的力量感动了神灵,乐音传递着神的感应。三次献祭结束后,百神齐聚;草木繁荣,意味着天下迎来了春天。
注释:
- 膋:指的是祭品中的肉类。
- 芗:指香草等香料。
- 玉帛:指的是用玉器和丝绸作为祭品。
- 风动物:风的力量和生物的活动。
- 乐感神:乐声能够感动神灵。
- 三献终:指进行三次献祭仪式结束。
- 百神臻:众多神灵聚集到此。
- 草木荣:草木茂盛,象征生机。
- 天下春:代表大地复苏,春暖花开。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风师”是古代对风神的称呼,古人认为风神能够影响气候和农业生产。祭祀风神的仪式在农耕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佶,字少甫,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借助祭祀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亚献终献》是一首典雅而富有宗教色彩的诗。全诗通过描绘祭祀风神的场景,展示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诗的前两句“膋芗备,玉帛陈”,以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祭品的丰盛,体现了对神灵的尊重与虔诚。接下来的“风动物,乐感神”,则表现了风的力量与音乐的神奇,暗示祭祀不仅是物质的奉献,也是精神的交流,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
最后两句“草木荣,天下春”则将祭祀的意义上升到社会和自然的层面,暗示着通过祭祀活动,能够带来丰收与生机。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祭祀的歌辞,更是对大自然的礼赞,对生活的热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膋芗备,玉帛陈:祭品丰富,展示了对神灵的尊重。
- 风动物,乐感神:描绘了祭祀中风神的呼应,乐声传达神灵的情感。
- 三献终,百神臻:三次献祭后,众多神灵齐聚,象征祭祀的圆满。
- 草木荣,天下春:暗示祭祀带来的丰收与生机,表现自然的复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膋芗备,玉帛陈”,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乐感神”,将乐音赋予感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祭祀为主题,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意象分析:
- 祭品:象征着对神灵的敬意和人们对丰收的渴望。
- 风:象征自然力量,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乐音:象征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 草木:象征生命的繁荣与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风动物”指的是什么?
- A. 风的力量
- B. 动物的活动
- C. 风神的形象
-
诗中“草木荣”寓意什么?
- A. 自然的枯萎
- B. 生机与繁荣
- C. 冬天的到来
-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神灵的尊重
- B. 对自然的敬畏
- C. 对丰收的期盼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青青子衿》佚名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春晓》进行对比,后者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郊庙歌辞》则强调祭祀的仪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两者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研究》
- 《唐代文学与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