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漫述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9 17:35:30

窅窅深愁伴客居,江船风雨夜灯虚。

尚劳车驾臣多缺,无补疮痍术已疏。

亲老岂堪还远别,时危那得久无书。

明朝且就君平卜,要使吾心不负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窅窅深愁伴客居,江船风雨夜灯虚。
尚劳车驾臣多缺,无补疮痍术已疏。
亲老岂堪还远别,时危那得久无书。
明朝且就君平卜,要使吾心不负初。

白话文翻译:

在幽深的愁绪中,我独自在外漂泊,
江上的船只在风雨中摇晃,夜晚的灯光显得模糊不清。
我仍然担心车马的劳顿,臣子们的缺乏,
无奈医治伤痕的技术已经疏远。
父母年迈,怎能忍受这样的远离,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怎能久无音信呢?
明天就去找君平算命,
希望我的心不会辜负最初的期待。

注释:

  • 窅窅:深远、幽静的样子。
  • 深愁:深重的忧愁。
  • 伴客居:指在外漂泊的生活伴随着愁苦。
  • 江船:指在江上行驶的船只。
  • 风雨夜灯虚:在风雨中,夜晚的灯光显得模糊。
  • 尚劳车驾:依然担心车马劳顿。
  • 臣多缺:臣子缺乏或缺失。
  • 无补疮痍:无力去医治伤痕。
  • 亲老岂堪:父母年迈,怎能忍受。
  • 时危那得久无书:在时局危险的情况下,怎么能长期没有消息。
  • 君平卜:指找君平算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守仁(1472-1529),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心学”的创立者之一。他的作品多关注人生哲理,多采用直白而深刻的语言,反映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守仁任职期间,身处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情感上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忧虑。诗中表达了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反映了他身为一名官员的责任感与对家庭的关心。

诗歌鉴赏:

王守仁的《即事漫述四首 其三》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家庭的牵挂。诗的开头“窅窅深愁伴客居”,就将孤独与愁苦的情感直接传达给读者,随之而来的“江船风雨夜灯虚”,则用自然景象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无助与惆怅。船只在风雨中漂泊,象征着他在外的困境和不安。

接下来的“尚劳车驾臣多缺”,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忧虑,暗示了他在官场的劳累和对缺乏能干之臣的担忧。而“无补疮痍术已疏”,则透出一种无奈,虽有心想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事,但力不从心。

在情感的转折中,诗人提到“亲老岂堪还远别”,深切的思念和对父母年迈的担忧愈加凸显,尤其是在“时危那得久无书”的背景下,诗人对亲人的牵挂愈发浓烈。这种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交织,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为深刻。

最后一句“明朝且就君平卜”,展现了诗人寻求未来安慰的希望,同时也蕴含着对理想的坚持与追求。整首诗以忧愁开篇,最终又带出一丝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表达在外生活的孤独和愁苦。
  • 第二句:描绘风雨中的江船,象征着不安的生活状态。
  • 第三、四句:显示了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感和无奈。
  • 第五、六句:强调对亲人的思念和在动荡时局中的关心。
  • 最后两句: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江船”和“风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亲老岂堪”和“时危那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现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展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船:象征着漂泊与孤独。
  • 风雨:象征着困境和不安。
  • 灯光:模糊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的渺茫。
  • 亲老:代表着家庭的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江船”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安全 B. 漂泊与孤独 C. 繁荣
  2. “时危那得久无书”中的“时危”指的是什么? A. 生活安定 B. 政局动荡 C. 家庭和睦
  3.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诗中通过哪些句子表现? A. 第一、二句 B. 第三、四句 C. 第五、六句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守仁与杜甫的作品都有对家庭的思念,但杜甫的情感更多是对国破家亡的忧虑,而王守仁则在忧虑中仍保留了一丝希望。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反映内心情感,但表现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王阳明全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