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时间: 2025-01-04 07:47:3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作者: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白话文翻译:

这本是想要高鸣,却难以得到满足,徒然感到惋惜只是在浪费声音。
五更时分,疏落的鸣声似要断绝,树上那片碧绿显得无情。
微薄的官职犹如浮萍,故乡的杂草已经长满。
烦请您多加警惕,我的家也已经清净。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难饱:指蝉鸣高亢却得不到满足。
  • 徒劳:白费,白忙。
  • 五更:指凌晨时分。
  • 碧无情:形容树木的青翠无情。
  • 薄宦:指微薄的官职。
  • 故园:指家乡。
  • 芜已平:指杂草已经长满,显得荒凉。
  • 烦君:烦请您,表示请求。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蝉”常常与高洁、孤傲的情操相联系,李商隐通过蝉的鸣叫隐喻自己高尚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耕之,号玉谿居士,晚唐诗人,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绘人生的苦闷与孤独,情感细腻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商隐的晚年,反映了他在官场的困境与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蝉》通过描写蝉的鸣叫,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本以高难饱”即表现出蝉虽然鸣叫高亢,但却无法得到内心的满足,象征着李商隐内心对理想的追求却不得实现的无奈。随后提到“五更疏欲断”,既描绘了清晨的寂静,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树木的“碧无情”则体现了自然的冷漠与无情,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孤独感。

而后两句“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则反映出诗人对自己微薄官职的无奈,和对故乡荒凉的深切忧虑。最后一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则是对他人的一种劝告,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清净与超然,尽管外界环境复杂,但他依然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志向的高远。

整首诗意境幽深,情感真挚,既有对蝉鸣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本以高难饱:表达了蝉鸣声高而难以得到满足的心情,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渴望。
  2. 徒劳恨费声:感到无奈与惋惜,仿佛自己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3. 五更疏欲断:描绘了清晨时分,蝉声稀疏,仿佛快要停止,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4. 一树碧无情:树木的青翠显得无情,反映出自然的冷漠与人的孤独。
  5. 薄宦梗犹泛:表达了对自己微薄官职的无奈与漂泊不定的感觉。
  6. 故园芜已平:故乡的荒凉,映射出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失落感。
  7. 烦君最相警:向他人提出警示,反映出对社会的忧虑。
  8. 我亦举家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净与对理想的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蝉鸣比喻内心的追求与理想。
  • 拟人:树木被赋予“无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的警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高洁的理想与追求。
  2. 五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3. :象征自然的冷漠与人生的孤独。
  4. 故园:象征家乡的情感与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关于《蝉》,诗人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蝉鸣的赞美
    B. 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慨
    C. 对官场的热爱
    D. 对自然的厌恶

  2. “薄宦梗犹泛”中的“薄宦”意指什么? A. 微薄的官职
    B. 广大的官职
    C. 无职无权
    D. 退休生活

  3. 诗中提到的“故园芜已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喜悦
    B. 对故乡的忧虑与失落
    C. 对城市的向往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鹳雀楼》 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蝉》与《春江花月夜》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描绘,但《春江花月夜》更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而《蝉》则更多地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商隐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