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时间: 2025-01-04 06:34:23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白话文翻译:

水流潺潺,太阳斜照,村落里没有鸡犬的叫声,只有乌鸦的鸣叫。千村万落在这样的时节中显得冷清,像是寒食节一样,四处看不到人烟,只见满地的花朵。

注释:

  • 潺湲:形容水流声,潺潺作响。
  • :指太阳的光线倾斜,表示时光接近黄昏。
  • 尽无:完全没有。
  • 鸣鸦:乌鸦的叫声。
  • 寒食:古代节日,禁止生火做饭,通常在清明节前后,象征冷清和寂寞。
  • 人烟:人们的踪迹或居住的地方。

典故解析:

“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寒食节期间,人们不生火做饭,食物多为冷食,造成街巷冷清、无人烟的景象。诗中提到的“寒食”,用以形容此时村落的荒凉和冷清,暗示社会动荡或战争后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94年-约854年),字子华,号山人,唐代诗人,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常常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许多地方荒废。诗人可能是在旅行途中,见到空旷的村落,感受到了战乱带来的凄凉与苦痛,因而创作了此诗,以表达对人间冷落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极简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凉的乡村画面。开头两句描绘了水流和斜阳的宁静景象,虽然自然依旧流淌,但村落中的一切生机似乎都已消失。水声潺潺,日光斜照,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尽无鸡犬”的冷清,突显出村庄的荒凉。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感受:一方面是自然的安逸,另一方面却是人烟稀少的悲凉。

最后两句引入“寒食”这一典故,寓意更为深刻。寒食节的冷清与诗中村落的景象形成了呼应,表现了在历史变迁和人事无常中,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整首诗令人感到压抑,给人以深思,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惋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自潺湲日自斜

    • 描述自然景象,水流声和日光,表达宁静的气氛。
  2. 尽无鸡犬有鸣鸦

    • 强调村庄的冷清,连鸡犬的叫声都没有,只有乌鸦的鸣叫,暗示人去楼空的悲惨。
  3. 千村万落如寒食

    • 以“寒食”作比,形象地描绘了街道的荒凉,千村万落仿佛都在经历同样的冷清。
  4. 不见人烟空见花

    • 结尾对比鲜花的美丽与人烟的缺失,反映出一种空虚的美,唤起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水声与人声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 典故:运用寒食节的历史背景增强诗的意境。
  • 意象:水、日、花、乌鸦等,营造出凄凉与美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世无常的感叹和对自然之美的惋惜。通过对宁静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在动荡历史中人们生活的悲惨和自然美的无情对比,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 :代表光明与希望,然而在这里却是斜照,意味着不再的辉煌。
  • 鸡犬:象征家庭和生活的安宁,代表人们的日常生活。
  • 鸣鸦:常与凶兆、孤独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悲凉氛围。
  • :虽然美丽,却在冷清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食”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清明节
    • C. 寒食节
  2. 诗中描绘的村落有哪些特征?

    • A. 热闹非凡
    • B. 荒凉冷清
    • C. 繁花似锦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对人世无常的感叹?

    • A. 水流
    • B. 鸡犬
    • C. 乌鸦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后的悲凉,但更着重于对国家命运的感慨,而韩偓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寂寞。两者都反映了历史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角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