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孙浦二者官展墓由大明精舍而归》

时间: 2025-01-04 09:59:57

拜垅忽生寒食心,应缘春入感啼禽。

泪沾宿草根仍冻,马立荒沙迹已深。

野老辍耕风料峭,山房开昼日阴森。

归鞍却望原头路,幂历轻烟物景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拜垅忽生寒食心,应缘春入感啼禽。
泪沾宿草根仍冻,马立荒沙迹已深。
野老辍耕风料峭,山房开昼日阴森。
归鞍却望原头路,幂历轻烟物景沉。

白话文翻译:

在田垄旁拜祭,突然涌起寒食时节的感慨,
大概是因为春天来临,听见鸟儿啼鸣而感动。
泪水沾湿了冻土上的残草,马儿在荒沙中伫立,足迹已然深刻。
田间的老人停下了耕作,感受到风的寒冷刺骨,
山间的房子在白天显得阴森寂静。
回头望去,归鞍的路上只见烟雾缭绕,景色显得沉重。

注释:

  • 寒食心:指对寒食节的感怀,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纪念介之推。
  • 啼禽:啼叫的鸟,春天的鸟鸣使人感受到春的气息。
  • 泪沾宿草:指泪水洒落在仍然冰冷的草根上。
  • 荒沙:指杂草丛生的地方,暗示荒凉的景象。
  • 野老:指田间的老人,象征辛勤劳作的人。
  • 料峭:形容寒风刺骨,给人冷意。
  • 阴森:形容山间房屋的幽暗与寂静。

典故解析:

本诗提及的寒食节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节日,旨在缅怀晋国的忠臣介之推,反映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圣俞,号竹隐,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写田园诗,其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寒食节,诗人通过对春日暖风的感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暖意与生命的无常。诗中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伴随着鸟鸣,唤起了对过去的追忆。诗人用“泪沾宿草”这一意象,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无奈,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

接着,诗中描绘的场景越来越荒凉,老人辍耕,马立荒沙,反映出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尤其是“山房开昼日阴森”,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仿佛在暗示着生命的孤独与无常。最后一句“归鞍却望原头路”,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思考,轻烟缭绕,仿佛在隐喻着人生的艰辛与不可预知。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体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艺术造诣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在田垄旁的拜祭使我突然感到寒食节的思绪,表明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感怀。
    • 第二句:春天的到来唤起了鸟儿的啼鸣,传达出一种生机与希望。
    • 第三句:泪水沾湿了冰冷的草根,象征着对生命流逝的感叹。
    • 第四句:马儿在荒沙中伫立,显示出荒凉的环境与孤独的情境。
    • 第五句:田间老人因寒风而停下耕作,反映出自然对人的影响。
    • 第六句:山房在白天显得阴森,暗示着一种寂静和孤独。
    • 第七句:回望归路,轻烟缭绕,显现出对往事的追忆与未来的迷惘。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泪沾宿草”比喻情感的流露。
    • 拟人:鸟儿啼鸣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了对比与平衡。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寒食:象征着传统与怀念。
  • 啼禽: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泪水:象征对往事的感伤。
  • 荒沙:象征生命的孤独与艰辛。
  • 轻烟:象征对未来的迷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寒食心”指的是哪一个节日? A. 中秋节
    B. 清明节
    C. 寒食节
    D. 端午节

  2. “野老辍耕”中“辍耕”是什么意思? A. 开始耕作
    B. 停止耕作
    C. 加倍耕作
    D. 继续耕作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之美
    B. 生命的无常
    C. 传统节日
    D. 乡村生活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多的是历史的沉重与国家的忧虑。
  • 王维的《鸟鸣涧》则通过清新的自然意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