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陕西都运彭待制》

时间: 2025-01-19 18:18:59

塞下兵难去,关中粟未多。

君心同汉帝,粮道得萧何。

函谷马蹄入,渭桥车辙过。

地形终险固,山色旧嵯峨。

不媿先贤传,重听得宝歌。

归来奏天子,安稳看鸣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陕西都运彭待制

塞下兵难去,关中粟未多。
君心同汉帝,粮道得萧何。
函谷马蹄入,渭桥车辙过。
地形终险固,山色旧嵯峨。
不媿先贤传,重听得宝歌。
归来奏天子,安稳看鸣珂。

白话文翻译:

边塞的战争难以平息,关中地区的粮食依然紧缺。
您的心意如同汉朝的刘邦,能借道于萧何获取粮草。
函谷关的马蹄声不断,渭河桥上车辙频繁。
这片土地终究险固,昔日的山色依旧巍峨。
我不愧于先贤的传承,再次倾听那美妙的乐曲。
归来后向天子奏乐,安稳地看那鸣响的珂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塞下:指边塞地区,常常是兵戎相见之地。
  • 关中:指陕西一带,古代重要的粮食产区。
  • 君心:指对方的心意或志向。
  • 粮道:指粮食运输的道路。
  • 函谷:指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关口。
  • 鸣珂:古代乐器,象征奏乐或传达信息。

典故解析:

  • 汉帝:指汉高祖刘邦,开创汉朝,常用作象征有远大志向的君主。
  • 萧何:汉朝著名的丞相,以善于调动资源著称,诗中借用以象征有能力的助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润,号梅溪,晚号梅村,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和七言诗。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时事的关注和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边境战争频繁,粮食短缺的时期,梅尧臣以此诗送别彭待制,表达对国家局势的关切和对友人的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即点出战争对民生的影响,表达了对粮食短缺的忧虑,揭示出国家动荡对百姓生活的困扰。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绘函谷关和渭河桥的场景,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传达出一种历史的连续感和无奈的情绪。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对历史典故的提及,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提到的汉帝与萧何,既是对朋友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结尾两句则回归到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友人归来的期待和对国家稳定的期许,显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整首诗在形象与情感上交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个人情感的细腻,表现了梅尧臣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塞下兵难去:战争在边塞持续,难以平息。
  2. 关中粟未多:关中地区的粮食仍然稀少,暗示民生困苦。
  3. 君心同汉帝:赞美对方志向如同汉朝的刘邦,寓意其雄心壮志。
  4. 粮道得萧何:需要有像萧何那样的人物来帮助获取粮草。
  5. 函谷马蹄入:描绘军队通过函谷关的情景,显示战争的紧迫。
  6. 渭桥车辙过:车辙印记深入,表明交通繁忙,物资流动不息。
  7. 地形终险固:对这片土地的险固地形表示认可与敬畏。
  8. 山色旧嵯峨:山的姿态依旧巍峨,象征历史的延续。
  9. 不媿先贤传:表达对古代贤士的敬仰,传承先贤的精神。
  10. 重听得宝歌:再次聆听美妙的乐曲,象征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1. 归来奏天子:期待友人归来后向皇帝奏乐,象征安定与和谐。
  12. 安稳看鸣珂:安稳地观赏乐声,表达对未来的乐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常有对仗工整,如“塞下兵难去,关中粟未多”。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增强了诗的深度和厚重感。
  • 意象:通过具体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的描写,构建了丰富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送别和对国家命运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战争与动乱。
  • :象征民生与粮食安全。
  • 函谷关:代表关口,象征着战略与交通。
  • 山色:象征历史与自然的持久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君心同汉帝”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刘备
    • B. 刘邦
    • C. 曹操
    • D. 诸葛亮
  2. “函谷马蹄入”中的“函谷”指的是: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处关口
    • D. 一片森林
  3. 诗中提到的“鸣珂”象征什么?

    • A. 军事
    • B. 安稳
    • C. 乐声
    • D. 旅行

答案:

  1. B (刘邦)
  2. C (一处关口)
  3. C (乐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二者都涉及边塞和历史,但《送陕西都运彭待制》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登鹳雀楼》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生的豪情。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悟与未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