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初通判婺州》

时间: 2025-01-01 15:09:17

隐侯没来久,八咏无继作。

星宿少光芒,虹霓挂楼角。

迩来数百年,才彦森台阁。

君平请是行,有意在岩壑。

手持能赋笔,势似强弩簧。

会待东南风,芬然传蕙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伯初通判婺州
梅尧臣 〔宋代〕

隐侯没来久,八咏无继作。
星宿少光芒,虹霓挂楼角。
迩来数百年,才彦森台阁。
君平请是行,有意在岩壑。
手持能赋笔,势似强弩簧。
会待东南风,芬然传蕙若。

白话文翻译:

隐侯已经离去很久,八首咏叹之作没有继续创作。
星宿的光辉渐渐黯淡,彩虹悬挂在楼角。
近几百年来,才俊们如林立于台阁之上。
你平(王伯初)即将启程,心中有志向在山岩之间。
手握能写诗的笔,力量就像强劲的弩箭。
等候着东南的风,芬芳的气息将像蕙草一样传遍四方。

注释:

  • 隐侯:指隐士或隐居的贤者,特指隐居于山林中的高人。
  • 八咏:指古代诗歌中的八首咏叹诗,通常是以山水、风景等为题材。
  • 星宿:天上的星星,象征着光明和指引。
  • 虹霓:彩虹,象征美好和希望。
  • 君平:指王伯初,诗的主人公。
  • 芬然传蕙若:蕙草的芬芳气息,象征着美好的才华和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尤其以五言诗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梅尧臣送别朋友王伯初时所作,王伯初即将去婺州担任通判,诗中寄托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送王伯初通判婺州》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梅尧臣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隐士离去后的寂寞与对未来的期待。诗的开头便以“隐侯没来久”引出主题,暗示着诗人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感慨。接着,诗人以“星宿少光芒,虹霓挂楼角”描绘了星星的微弱光芒和彩虹的美丽,象征着才子们的才华在逐渐消逝,寄托了对文人雅士的怀念。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将视线转向王伯初,表达了对他即将出行的祝贺和期盼。诗中提到“手持能赋笔,势似强弩簧”,形象地描绘了王伯初的才华和力量,预示他将会在官场中大展宏图。最后一句“会待东南风,芬然传蕙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王伯初未来的美好祝愿,蕙草的芬芳象征着他才华的传播与影响。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对友人的寄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隐侯没来久:隐士(如陶渊明)已经很久没有来到,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2. 八咏无继作:以往的文人作品不再有新的创作,暗示文化的衰落。
  3. 星宿少光芒:星星的光芒逐渐减少,象征着失去的才华和智慧。
  4. 虹霓挂楼角:美丽的彩虹挂在楼角,象征着美好的希望与愿景。
  5. 迩来数百年:近几百年来,才子们如同林立于台阁,展现出文人荟萃的盛况。
  6. 君平请是行:对王伯初的称呼,表达了对他的尊重和期待。
  7. 有意在岩壑:王伯初心中有志向,欲在山水之间施展才华。
  8. 手持能赋笔:手中握有能写出诗篇的笔,象征着才华的力量。
  9. 势似强弩簧:比喻王伯初的才华如同强劲的弩箭,充满潜力。
  10. 会待东南风:期待着东南的风来,象征着时机与机遇。
  11. 芬然传蕙若:蕙草的芬芳将会传遍四方,预示着王伯初的才华将被世人所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势似强弩簧”,将王伯初的才华比作强弩,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工整,如“星宿少光芒,虹霓挂楼角”。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文人雅士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与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隐侯:隐者的象征,代表着孤独与智慧。
  • 星宿:象征着才华与光明,反映出文人的失落。
  • 虹霓:象征希望与美好,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 蕙若:象征着才华的传播,预示着未来的成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侯”指的是? A. 隐士
    B. 贵族
    C. 商人

  2. “星宿少光芒”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欢喜
    C. 愤怒

  3. “会待东南风,芬然传蕙若”中的“蕙”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才华
    C. 名声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送别,风格较为豪放,情感更为激昂。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通过自然景色描绘出旅途的壮丽,情感奔放,语气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