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楼鼓数声人迹散》
时间: 2025-01-04 07:31: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楼鼓数声人迹散
作者: 杨端臣 〔宋代〕
楼鼓数声人迹散。
马蹄不响街尘软。
门户深深扃小院。
帘不卷。
背灯尽烛红条短。
归路恍如春梦断。
千愁万恨知河限。
昨夜月华明似练。
花影畔。
算来惟有嫦娥见。
白话文翻译:
楼上的鼓声几声,人迹渐渐稀散。
马蹄声不响,街上的尘土柔软。
门户深深地锁上小院。
帘子不卷起。
背对着灯,蜡烛已尽,红条短小。
归来的路恍如春梦已经断绝。
千愁万恨都知道河流的界限。
昨夜的月光明亮得如同白练。
花影在旁。
算来只有嫦娥能够看到这一切。
注释:
- 楼鼓:指楼上的鼓声,象征夜晚的钟声或鼓声。
- 人迹散:人们的足迹消散,暗示夜深人静。
- 马蹄不响:马蹄声未曾响起,表示街道安静。
- 扃:锁上,表示门深锁。
- 蜡烛红条短:表示烛光微弱,红色的蜡烛已经燃尽。
- 春梦断:比喻归路的无望,像春天的梦已破灭。
- 河限:指河流的界限,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嫦娥:月亮女神,象征孤独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端臣(约1040年-1130年),字子渊,号怀德,宋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生平经历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历史动荡对他的创作有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渔家傲》创作于宋代,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离别孤独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及个人情感的挣扎。
诗歌鉴赏:
《渔家傲·楼鼓数声人迹散》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深沉的孤寂感。开篇的“楼鼓数声”,声响在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暗示着人们的离去,随之而来的是“马蹄不响街尘软”,街道的宁静让人感受到深夜的孤寂。接着,诗人描绘了锁闭的小院,帘子未卷,烛光微弱,营造出一种无依无靠的氛围。
“归路恍如春梦断”,诗人感叹归途的无望,仿佛一场春梦已经结束,令人感到惆怅与失落。后半部分“千愁万恨知河限”,则是对人生苦短的深刻反思,感叹世事的变迁与无常。最后一句“算来惟有嫦娥见”,更是将孤独推向高潮,唯有月中仙子嫦娥见证了这一切,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感慨,堪称宋词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鼓数声人迹散:夜晚的鼓声响起,象征着夜的降临,人们的活动已渐渐消失。
- 马蹄不响街尘软:安静的街道,马蹄声未曾传来,地上的尘土柔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门户深深扃小院:小院的门紧锁,暗示着孤独和封闭的生活状态。
- 帘不卷:窗帘没有卷起,显示出主人内心的沉重与无望。
- 背灯尽烛红条短:背对着微弱的灯光,蜡烛已经燃尽,象征着希望的消失。
- 归路恍如春梦断:回家的路像春天的梦一样,充满幻灭感。
- 千愁万恨知河限:无数的愁苦和恨意,都知道有生死的界限。
- 昨夜月华明似练:昨夜的月光明亮如练,营造出一种清冷的美。
- 花影畔:花影在月光下摇曳,增添了几分幽静。
- 算来惟有嫦娥见:最终,只有月中的嫦娥能够见证这一切,暗示着孤独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昨夜月华明似练”,将月光比作白练,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将愁恨赋予生命,表达情感的深刻。
- 对仗:如“千愁万恨”,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切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鼓: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与人之间的隔离。
- 月华:象征孤独与思念。
- 嫦娥: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孤独的认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渔家傲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端臣
- C. 苏轼
- D. 陶渊明
-
“昨夜月华明似练”中的“练”指的是什么?
- A. 练武
- B. 练布
- C. 练习
- D. 练调
-
“千愁万恨知河限”中的“河限”意指什么?
- A. 河流的界限
- B. 人生的限制
- C. 情感的边界
- D. 自然的限制
答案:
- B. 杨端臣
- B. 练布
- B. 人生的限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渔家傲》与《水调歌头》:两首词都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与孤独感,但《水调歌头》更加宏大,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而《渔家傲》则偏重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