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退示官吏》
时间: 2025-01-17 09:44: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白话文翻译
在癸卯年,西方的盗贼入侵道州,焚烧、杀戮,几乎摧毁一切。次年,贼又攻打永州,打破邵州,但没有侵犯这州的边界便退去。难道是因为实力能制敌吗?其实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可怜。诸位官员为何忍心让百姓受苦,频频征收税款,于是我作此诗以示警告。往年太平时光,山林间安宁了二十年,泉水流淌在家门口,山洞就在门前。井税也是定期的,日落时还可以安然入睡。突然遭遇世道变迁,几年来亲自出征。如今我来到这个郡,山民依旧纷乱。城虽小而贼不屠戮,然而百姓却贫困得令人心痛。因此,邻近的地方遭受侵扰,而这一州却独自安然。使者将王命传达,难道不如那些盗贼吗?如今这些征税者,逼迫百姓如同火烤。谁能为了这个世道的贤良,去绝人性命呢?我只想放下官职,自己划船回归江湖,过上渔家生活。
注释
- 癸卯年:指农历的一个年份。
- 道州:地名,古时的一个州。
- 焚烧杀掠:意为烧毁和杀戮,掠夺财物。
- 山夷:指山中居民或部落,通常指少数民族。
- 井税:指对井水的税收。
- 戎旃:戎,指军队;旃,指军旗,意为出征。
- 符节:古代官员的符信,象征权威。
- 鱼麦:指渔业和农业,象征安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字子猷,唐代诗人,以情感细腻和语言简练著称。曾任官职,后隐居,主张诗歌应关注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疾苦。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动荡时期,作者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官员征税行为的不满,呼吁他们应更加关注民生。
诗歌鉴赏
《贼退示官吏》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诗作。作者通过描述西原贼的侵扰与官吏的苛责,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与社会不公的愤慨。诗歌的前半部分通过对比太平岁月与战乱时期的生活,展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井税和安宁生活的强烈向往。
后半部分,作者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揭露了官吏的无能与冷酷,质疑他们的征收行为,并通过“岂不如贼焉?”的反问,深刻指出官员的残酷与盗贼的无情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社会现实的悲剧,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通过对比与反讽的手法,作者呼吁官员关注民生,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癸卯岁:时间背景,设定事件发生的年份。
- 西原贼入道州:描绘入侵的动乱场景。
- 焚烧杀掠:直接描绘贼人的暴行,激发读者的愤怒。
- 岂力能制敌与:质疑自身的无能。
- 盖蒙其伤怜而已:指出敌人退去的原因在于同情而非力量。
- 诸使何为忍苦征敛:质问官员为何要苛待百姓。
- 昔岁逢太平:回忆过去的安宁生活。
- 忽然遭世变:描述突如其来的战争。
- 今来典斯郡:讲述来到新地方的感受。
- 人贫伤可怜:强调百姓困苦的现状。
- 使臣将王命:表现出官员的无能。
- 思欲委符节:表达隐退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太平与战乱,增强诗歌的情感对比。
- 反问:用反问句式激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表达的力度。
- 比喻:如“迫之如火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征税的残酷。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批判官员的贪婪与冷酷,呼吁对百姓的关怀,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林:象征平静安宁的生活。
- 泉源:象征富饶与生机。
- 井税:象征对百姓的压迫。
- 江湖:象征自由与归隐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贼是在哪一年入侵道州的?
- A. 癸卯年
- B. 甲辰年
- C. 壬戌年
- D. 丁亥年
-
诗中的“井税”指的是什么?
- A. 对水源的征税
- B. 对井水的征收税款
- C. 对土地的税收
- D. 对农作物的税收
-
诗中提到,作者希望如何结束自己的官职生涯?
- A. 继续为民服务
- B. 归隐江湖
- C. 加入军队
- D. 征战四方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战乱对百姓的影响,情感更加沉重,关注国家命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风格更为抒情,关注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