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行》
时间: 2025-01-04 06:5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征行
作者: 王建 〔唐代〕
桐柏水西贼星落,
枭雏夜飞林木恶。
相国刻日波涛清,
当朝自请东南征。
舍人为宾侍郎副,
晓觉蓬莱欠珮声。
玉阶舞蹈谢旌节,
生死向前山可穴。
同时赐马并赐衣,
御楼看带弓刀发。
马前猛士三百人,
金书左右红旗新。
司庖常膳皆得对,
好事将军封尔身。
男儿生杀在手里,
营门老将皆忧死。
曈曈白日当南山,
不立功名终不还。
白话文翻译:
桐柏山水西边的贼星已经陨落,
枭雏在夜晚飞翔于丛林之中,令人心生畏惧。
相国在刻日之际波涛平静,
他自告奋勇请求东南出征。
舍人作为副将侍候在旁,
清晨醒来似乎听见了蓬莱的佩声。
在玉阶上舞蹈庆祝旌节,
生死之间要向前冲刺,山中可寻得洞穴。
同时赐予马匹与衣服,
从御楼上观看带弓刀的士兵。
马前有三百名猛士,
金书左右飘扬着崭新的红旗。
厨房的膳食都能得以应对,
好事将军封你为官。
男儿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营门外的老将们都忧虑自己的生死。
明亮的白日正当南山之上,
若不立下功名就永远不能回家。
注释:
- 桐柏:桐柏山,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 贼星:比喻敌人的势力或标志。
- 相国:指宰相或大臣。
-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 玉阶:指华丽的台阶,常与高贵的场合相联系。
- 猛士:勇猛的士兵。
- 金书:指官方的书信或令状。
- 生杀在手:掌握生死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字子安,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俊逸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边塞和征战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的豪情。
创作背景:
《东征行》创作于唐代,背景是当时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局势。诗人借助对征战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士人奋勇向前的精神。
诗歌鉴赏:
《东征行》是一首雄壮激昂的征战诗,诗中展现了士兵们的豪情壮志与对国家的忠诚。王建通过对战争前景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表达出对抗敌、捍卫家国的决心。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敌强我弱的局面,同时又不乏斗志昂扬的气氛,例如“男儿生杀在手里”一句,强调了男儿应尽的责任与担当。整首诗气势磅礴,极具鼓舞人心的力量,展现出唐代士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桐柏水西贼星落:描绘敌人已被击败,象征胜利。
- 枭雏夜飞林木恶:暗示敌人仍在暗处威胁,增加紧迫感。
- 相国刻日波涛清:相国在良辰吉日决定出征,氛围清新。
- 当朝自请东南征:表现出士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 舍人为宾侍郎副:舍人(朋友)作副将,体现士人之间的情谊。
- 晓觉蓬莱欠珮声:清晨的美好景象与理想的缺失形成对比。
- 玉阶舞蹈谢旌节:庆祝胜利的场面,显示士气高昂。
- 生死向前山可穴:表明即使面临死亡,依然要勇往直前。
- 同时赐马并赐衣:战斗前的准备,展现王朝的支持。
- 御楼看带弓刀发:形象描绘出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 马前猛士三百人:描写出强大的战斗队伍。
- 金书左右红旗新:展现出朝廷的支持与鼓励。
- 司庖常膳皆得对:后勤保障到位,显示出战争的严重性。
- 好事将军封尔身:表明对成功将领的奖励与期望。
- 男儿生杀在手里:强调战争中男儿的责任与权力。
- 营门老将皆忧死:老将对战争的忧虑与担忧。
- 曈曈白日当南山:描绘出清晨明亮的景象。
- 不立功名终不还:表达了对立功的渴望与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生死向前山可穴”和“同时赐马并赐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贼星”比作敌人,形象生动。
- 夸张:如“男儿生杀在手里”,强调责任重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对战争的勇敢以及对立功的渴望,体现了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柏:象征着勇敢与坚毅。
- 蓬莱:象征着理想与美好愿望。
- 猛士:象征着勇敢、忠诚的士兵。
- 红旗:象征着胜利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贼星”指的是什么?
A. 敌人的势力
B. 明亮的星星
C. 友好的势力
D. 自然现象 -
“男儿生杀在手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生命的轻视
B. 对责任的重视
C. 对战争的恐惧
D. 对和平的向往 -
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的困境
B. 理想与美好
C. 战争的残酷
D. 忘却的历史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兵车行》
- 王昌龄的《出塞》
诗词对比:
- 王建《东征行》与杜甫《兵车行》:两者均以战争为题材,但《东征行》更强调士人的豪情壮志,而《兵车行》则更关注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与苦难,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王建研究》
以上内容为《东征行》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