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忝官引》
时间: 2024-12-29 17:07: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忝官引
作者:元结 〔唐代〕
天下昔无事,僻居养愚钝。
山野性所安,熙然自全顺。
忽逢暴兵起,闾巷见军阵。
将家瀛海滨,自弃同刍粪。
往在乾元初,圣人启休运。
公车诣魏阙,天子垂清问。
敢诵王者箴,亦献当时论。
朝廷爱方直,明主嘉忠信。
屡授不次官,曾与专征印。
兵家未曾学,荣利非所徇。
偶得凶丑降,功劳愧方寸。
尔来将四岁,惭耻言可尽。
请取冤者辞,为吾忝官引。
冤辞何者苦,万邑馀灰烬。
冤辞何者悲,生人尽锋刃。
冤辞何者甚,力役遇劳困。
冤辞何者深,孤弱亦哀恨。
无谋救冤者,禄位安可近。
而可爱轩裳,其心又干进。
此言非所戒,此言敢贻训。
实欲辞无能,归耕守吾分。
白话文翻译
昔日天下太平,我隐居在乡野,养成了愚钝的性情。
在山野中生活让我感到安宁,怡然自得,生活顺遂。
忽然遭遇战乱,街巷中出现了军队的阵势。
为了保护家园,我宁愿抛弃财富与荣华。
回想起乾元年间,圣人开启了安定的局面。
我曾经到魏阙上奏,天子也曾关心地询问。
我敢于引用王者的箴言,也献上当时的议论。
朝廷喜欢直言不讳,明主赞赏忠诚与信义。
屡次授予我官职,却未曾依次而授。
我从未学习兵法,不追求荣华利益。
偶然得到了一些功劳,却因内心愧疚而难安。
从那时起,已过去四年,羞愧之情无法言喻。
请让我引用冤屈者的言辞,来表达我对官职的忏悔。
冤屈中有多少苦,万城之中只剩灰烬。
冤屈中有多少悲,生灵皆遭刀剑之苦。
冤屈中有多少艰,劳作者遭受困苦。
冤屈中有多少深,孤弱之人也满怀哀恨。
没有人来拯救冤屈,我的官位怎能靠近。
而那些可爱的华服,内心却是干涸的。
这些话并非我所警惕,这些话也敢于传授。
实在想辞去无能的官职,回归田园守护我的分内之事。
注释
- 忝官:指自谦地说自己担任官职,带有不安的情绪。
- 自弃同刍粪:比喻抛弃财富和荣华,形象地表达对世俗的鄙弃。
- 冤辞:指冤屈的言辞,诉说不公的苦难。
- 力役:指辛苦劳动或被迫劳役。
典故解析
- 乾元初:指唐代的一个时期,象征着太平盛世。
- 王者箴:常指统治者的训诫或教导。
- 公车诣魏阙:古代官员上奏,魏阙为朝廷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结是唐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道德观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战乱时期,诗人以个人的经历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官职的无奈和对冤屈的同情。
诗歌鉴赏
《忝官引》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诗人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官职的无奈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描绘了昔日的宁静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随着战乱的到来,诗人内心的愧疚与无奈逐渐显露。
全诗通过对冤屈的深刻反思,折射出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悲哀。诗人不仅感叹自身的无能,更对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表示深切的同情。诗中提到的“冤辞”字句,传达了对无辜者的呼声,展现出诗人对社会责任的反思与担当。
此外,诗人在表达这些情感时,使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得情感更为激荡。整首诗在感情的流露中,彰显出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四句描绘了诗人昔日的安宁生活,体现了对自然与简单生活的向往。
- 中间部分转折,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和对国家的关切。
- 后半部分反思了个人的无能与对冤屈者的同情,表达了对官职的拒绝与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的开头与结尾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 排比:多次使用“冤辞何者”进行排比,增强了情感的强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反思,对权力与责任的思考,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田园:象征着宁静与自然,反映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冤屈:象征着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苦难,诗人对其深表同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冤辞”主要指什么?
- A. 对官职的渴望
- B. 诉说不公的苦难
- C. 对自然的向往
- D. 对权力的追求
-
诗人对战乱的态度是?
- A. 欣然接受
- B. 愤怒反抗
- C. 深感无奈
- D. 忽视其存在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与对和平的渴望。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元结的《忝官引》与杜甫的《兵车行》相较,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与对冤屈的同情,后者则更加强烈地表现了对战乱的愤怒与控诉。两者共同反映了战乱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