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

时间: 2025-01-17 10:22:21

斋下瞰湖山,光景奇绝。

予数过之,为赋此

虚阁笼寒,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

树隔离宫,水平驰道,湖山尽入尊俎。

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

屡回顾。

过秋风、未成归计。

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

唤起淡妆人,问逋仙、今在何许。

象笔鸾笺,甚而今、不道秀句。

握平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法曲献仙音
作者: 姜夔

斋下瞰湖山,光景奇绝。
予数过之,为赋此虚阁笼寒,
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
树隔离宫,水平驰道,
湖山尽入尊俎。
奈楚客淹留久,
砧声带愁去。
屡回顾,
过秋风未成归计。
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
唤起淡妆人,
问逋仙今在何许。
象笔鸾笺,
甚而今不道秀句。
握平生幽恨,
化作沙边烟雨。


白话文翻译:

在斋房中俯瞰湖山,景色特别奇妙。
我曾多次经过这里,所以写下这首诗,描绘这寒冷的虚阁,
小帘透光,月色照进来,傍晚的色彩特别怜惜高处的景色。
树木隔开了宫殿,平坦的道路延展,
湖山的美景尽收眼底。
可惜楚国的客人留连忘返,
砧板上的敲击声带着愁思离去。
我屡次回头,
秋风过后还没能决定何时归去。
谁能想到我再次见到冷枫树下红色的舞姿,
唤起那淡妆的女子,
询问那位逋仙如今身在何处。
写字的笔像凤求凰的纸,
可如今却不再提起那华美的诗句。
握着我一生的幽怨,
化作沙滩边的烟雨。


注释:

  • 斋下:指的是书斋或静室。
  • 光景奇绝:光景美妙绝伦。
  • 虚阁:空旷的楼阁,象征孤独和清静。
  • 通月:月光透过窗帘。
  • 尊俎:指的是盛宴的酒席,象征着饮宴与聚会。
  • 楚客:指的是楚地的客人,可能暗指诗人的故乡或朋友。
  • 砧声:指砧板上的敲击声,象征离别的哀愁。
  • 冷枫:指的是秋天的枫树,象征凋零与思念。
  • 逋仙:指的是隐士或者不被世俗束缚的人。
  • 象笔鸾笺:形容笔墨优雅,纸张如同凤求凰的信笺,象征文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晚号白石道人,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词风细腻优美,常以山水、琴棋书画为主题,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法曲献仙音》是姜夔在某次游览湖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离别与思念的深刻感受。作品反映了南宋士人的孤独与抒怀。


诗歌鉴赏:

《法曲献仙音》是一首展现自然之美和人内心情感的诗。诗中开篇以“斋下瞰湖山,光景奇绝”引入,描绘了诗人在静谧的斋房中,俯瞰湖山的美景,生动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虚阁笼寒、小帘通月”的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幽,仿佛让人感受到一丝丝的寒意。随着“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一句的出现,诗人将情感引入,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愁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的描写,既有对美的再现,也暗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伤感。最后“握平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一句,完美地总结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与无法言说的孤独。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其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又有深厚的情感交织,堪称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斋下瞰湖山,光景奇绝。
    诗人身处书斋,俯视湖山,感叹景色之美。

  2. 予数过之,为赋此虚阁笼寒,
    诗人曾多次经过此地,写下这首描绘寒冷虚阁的诗歌。

  3. 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
    小窗帘透出月光,傍晚的色彩特别眷顾高处的景色。

  4. 树隔离宫,水平驰道,
    树木隔开了宫殿,平坦的道路延展而去。

  5. 湖山尽入尊俎。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仿佛盛满了酒席。

  6. 奈楚客淹留久,
    但可惜楚国的客人留连忘返。

  7. 砧声带愁去。
    砧板上的敲击声伴着愁苦离去。

  8. 屡回顾,
    诗人屡次回头望去,

  9. 过秋风未成归计。
    秋风吹过,仍未能决定何时归去。

  10. 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
    谁能想到,我再次见到冷枫树下的红色舞姿。

  11. 唤起淡妆人,
    叫醒那位淡妆的女子,

  12. 问逋仙今在何许。
    询问那位隐士如今身在何处。

  13. 象笔鸾笺,
    写字的笔像凤求凰的纸,

  14. 甚而今不道秀句。
    可如今却不再提起那华美的诗句。

  15. 握平生幽恨,
    握着我一生的幽怨,

  16. 化作沙边烟雨。
    化作沙滩边的烟雨,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象笔鸾笺”比作华美的信纸,强调文字的优雅。
  • 拟人:将“暮色偏怜”赋予情感,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感。
  • 对仗:如“虚阁笼寒,小帘通月”,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离别与思念的深切感受。诗人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南宋士人的孤独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湖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2. 虚阁:代表孤独与清幽。
  3. 冷枫:象征秋天的凋零与思念。
  4. 淡妆人:象征美丽与柔情,体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5. 烟雨:象征无尽的思念与愁苦,带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楚客”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人?
    A. 楚国
    B. 齐国
    C. 晋国
    D. 秦国

  2. 诗人通过“虚阁笼寒”想表达什么情感?
    A. 寒冷与孤独
    B. 温暖与快乐
    C. 忙碌与喧嚣
    D. 平静与安详

  3. 诗中“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1. A. 楚国
  2. A. 寒冷与孤独
  3.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思念之情,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在自然与人生哲理之间的探索。

诗词对比:

  • 对比姜夔与李清照的作品:两位诗人在描绘自然与内心情感时,都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但姜夔的作品更偏向于孤独的哲思,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柔软。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姜夔诗词研究》

相关诗句

斋下瞰湖山,光景奇绝。下一句是什么

予数过之,为赋此上一句是什么

予数过之,为赋此下一句是什么

虚阁笼寒,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上一句是什么

虚阁笼寒,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下一句是什么

树隔离宫,水平驰道,湖山尽入尊俎。上一句是什么

树隔离宫,水平驰道,湖山尽入尊俎。下一句是什么

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上一句是什么

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下一句是什么

屡回顾。上一句是什么

屡回顾。下一句是什么

过秋风、未成归计。上一句是什么

过秋风、未成归计。下一句是什么

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上一句是什么

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下一句是什么

唤起淡妆人,问逋仙、今在何许。上一句是什么

唤起淡妆人,问逋仙、今在何许。下一句是什么

象笔鸾笺,甚而今、不道秀句。上一句是什么

斋下瞰湖山,下一句是什么

光景奇绝。上一句是什么

光景奇绝。下一句是什么

予数过之,上一句是什么

予数过之,下一句是什么

为赋此上一句是什么

为赋此下一句是什么

虚阁笼寒,上一句是什么

虚阁笼寒,下一句是什么

小帘通月,上一句是什么

小帘通月,下一句是什么

暮色偏怜高处。上一句是什么

暮色偏怜高处。下一句是什么

树隔离宫,上一句是什么

树隔离宫,下一句是什么

水平驰道,上一句是什么

水平驰道,下一句是什么

湖山尽入尊俎。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