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秀峰忠老》

时间: 2024-09-19 21:56:52

高钟号月掩岩扉,遥想幽人不梦时。

曾听微言知见妙,应怜懒我用功迟。

帻疏种种宁相贷,窗静山山尚可疑。

傥有一单容过客,眼中须接秀峰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钟号月掩岩扉,
遥想幽人不梦时。
曾听微言知见妙,应怜懒我用功迟。
帻疏种种宁相贷,
窗静山山尚可疑。
傥有一单容过客,
眼中须接秀峰奇。

白话文翻译:

高钟声在月下敲响,掩住了岩石的门扉,
远远地想念那位隐士,却无梦可寄。
曾经听闻高人微言,知晓其中的奥妙,
应该怜惜我懒惰,努力提升自己的学问太迟。
帽子散乱,种种事物之间难以相互容忍,
窗外寂静,山峦依然让人感到怀疑。
如果有一位客人经过,
我希望能在眼中看到秀峰的奇特风景。

注释:

  • 高钟:指高处的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回忆。
  • 幽人:指隐士,代表追求清静、隐逸生活的人。
  • 微言:隐晦的言论,通常是高人的智慧言辞。
  • 帻疏:帽子松散,暗示作者的懒惰与不修边幅。
  • 宁相贷:互相宽容、理解的意思。
  • 傥有一单:如果有一位单独的访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字子翚,号云亭,生于北宋时期。他以诗文清新、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寄秀峰忠老》写于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他对高人智慧的敬仰以及自己在追求学问道路上的懒惰和焦虑的心情。此时,社会正值变革,文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愈发显得重要。

诗歌鉴赏:

刘子翚的这首《寄秀峰忠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结合了对自己现状的反思。诗的开篇以“高钟号月”引入,钟声在夜晚的山林中回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接着,诗人遥想那位隐士,表露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曾听微言知见妙”,这句反映了作者曾经接触到的高人的智慧,然而他意识到自己在追求学问上懒惰,心中不禁涌现出自责之情。随后的“帻疏种种宁相贷”则展现了他内心的纷乱与不安,暗示着他对自身状态的不满。

最后两句“傥有一单容过客,眼中须接秀峰奇”则展现了诗人对来者的期待,渴望通过他人看到所向往的美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追求,使整首诗在忧伤的基调中又增添了一丝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钟号月掩岩扉:高处的钟声在月光下响起,仿佛掩盖了岩石的门户,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封闭的心态。
  2. 遥想幽人不梦时:遥想那位隐士,但心中无梦,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孤寂。
  3. 曾听微言知见妙:曾经听到高人说过的深刻道理,显示出诗人对智慧的追求。
  4. 应怜懒我用功迟:自责自己懒惰,努力的时机已晚,反映出内心的焦虑。
  5. 帻疏种种宁相贷:帽子散乱,心绪纷杂,暗示内心的不安与对生活的无奈。
  6. 窗静山山尚可疑:窗外宁静,山间的景色依旧让人感到怀疑与不安。
  7. 傥有一单容过客:如果有客人经过,期待与他人交流。
  8. 眼中须接秀峰奇:希望在目光中能看到秀峰的奇特之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钟声和隐士的对比,隐喻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
  • 拟人:山的“可疑”,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表达的深度。
  • 对仗:如“高钟号月”和“遥想幽人”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高人智慧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懒惰的自责与内心的焦虑,最终在希望中寻求美好与交流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高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过去的怀念。
  2. :代表宁静与孤独,月光下的景象让人沉思。
  3. 幽人:隐士,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4. 秀峰:美好的自然风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幽人”指的是哪类人?

    • A) 隐士
    • B) 学者
    • C) 商人
    • D) 农民
  2. 填空题:诗中“高钟号月”的意象表达了对___的思考。

  3. 判断题:诗人对自己的懒惰感到自责。(对/错)

答案:

  1. A) 隐士
  2. 时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美景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直抒胸臆与豪放的情感与刘子翚的隐逸心境形成对比,展现不同的生活态度。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的壮丽,却有着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代诗歌史》

以上为《寄秀峰忠老》的全面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的深厚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