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故人陈乂都》

时间: 2025-01-04 08:08:46

远别那无梦,重游自有期。

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

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文人才力薄,终怕阿戎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别那无梦,重游自有期。
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
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
文人才力薄,终怕阿戎欺。

白话文翻译:

远离故乡的日子没有梦境的陪伴,重回故地总有再相聚的期盼。
半年后才收到家乡的信,两地的赤诚之心彼此知晓。
久坐吟诗,调子也随之改变,笔砚上更是因长时间的使用而结满霜。
文人虽然才华薄弱,终究还是怕被阿戎(即敌人)欺负。

注释:

  • 无梦:指远离故乡的日子,心中没有梦境的慰藉。
  • 半年乡信到:半年后才收到家乡的信件。
  • 赤心知:彼此的真心相知。
  • 吟移调:吟诵久了,调子也随之变化。
  • 砚结凘:砚台上积聚了霜,形象地描绘了长时间未清理的状态。
  • 阿戎:指敌人或对手,诗人对自身脆弱的担忧。

典故解析:

“阿戎”是古代对敌方士兵的称呼,这里可以引申为对外敌的畏惧和对自身能力的自我怀疑。诗中提到的“砚结凘”,也暗示了诗人的创作状态和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字季方,号景阳,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1年。方干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写送别、抒怀的诗作。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与故人分别后,心中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在经历了半年后收信后的激动,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身文才的自谦,展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离别和重聚为主题,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开头的“远别那无梦”便点出了离别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无奈与寂寞。接下来的“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则转折为对故人的怀念,半年未见,依旧心心相印,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间的流逝,诗人在长时间的吟诵中,情感与思绪的变化,仿佛笔墨已被岁月侵蚀。而最后一句“文人才力薄,终怕阿戎欺”则流露出对自身才华的自谦与对未知威胁的担忧,显示了诗人在追求文艺的路上所感受到的压力与脆弱。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形成了浓厚的思乡与惜别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别那无梦:远离故乡,心中没有梦境的慰藉,暗示着孤独。
  2. 重游自有期:重返故地总有再相聚的期盼,表现了渴望重逢。
  3. 半年乡信到:半年后才收到来自故乡的信,强调了思念的时间之长。
  4. 两地赤心知:即便相隔两地,彼此的真心依然相知。
  5. 坐久吟移调:长时间吟诵,情感与调子随之变化,暗示灵感的流动。
  6. 更长砚结凘:砚台上积满霜,象征着诗人创作的停滞和时光的流逝。
  7. 文人才力薄:自谦自身才华不足。
  8. 终怕阿戎欺:对未知威胁的忧虑,表现出诗人的脆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乡信到,赤心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砚结凘”比喻创作的艰难与时间的流逝。
  • 反复:通过重复“吟”字,强调沉浸于诗歌创作中的情感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对文人身份的自省以及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诗人内心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渴望与希望,离别时的孤独感。
  • 乡信:象征着联系与思念,通过信件传达情感。
  • :象征着创作与才华,体现文人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阿戎”指的是: A. 朋友
    B. 敵人
    C. 故乡
    D. 文人

  2. 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评价是: A. 很高
    B. 平常
    C. 薄弱
    D. 卓越

  3. “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中的“赤心”指代: A. 友情
    B. 爱情
    C. 亲情
    D. 乡情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送友人》(李白):通过送别展现深厚的友情。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酬故人陈乂都》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李白的诗更直接,而方干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情感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