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杯·鹜落霜洲》
时间: 2025-01-01 12:37:48意思解释
倾杯·鹜落霜洲
原文展示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白话文翻译
在霜冻的洲头,野鸭飞落,雁阵横穿烟雾弥漫的水湾,分明描绘出浓厚的秋色。
傍晚的细雨刚停,小船在夜色中停泊,栖息在苇丛中的村落与山间驿站。
谁在月下迎风而立,吹响一声羌笛?
离愁万千如同细草边的虫鸣,织就一幅忧伤的画面。
为了怀念离别后的芳容,水远山遥,何以凭借那鱼鳞般的翅膀?
想起那绣阁深幽,何知我已憔悴,行客已在天涯。
楚峡的云归去,高阳的人散去,孤寂的行踪更加显得迷离。
远望京国,空对远峰凝碧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惆怅。
注释
- 鹜:野鸭。
- 霜洲:霜冻的洲头。
- 雁横烟渚:雁群飞过烟雾缭绕的水湾。
- 羌笛:羌族的竹笛,常用于表达离愁别绪。
- 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形容岸边的虫鸣声细致如织,表现了浓厚的离愁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号宗元,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填词,作品以情感细腻、语言清新著称。他的词作多描写离愁别绪、风景田园,风格婉约。柳永一生仕途坎坷,但在词坛上却享有盛誉。
创作背景
《倾杯·鹜落霜洲》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离别之苦盛行。诗人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交融,描绘出浓厚的秋意和深沉的离愁,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故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倾杯·鹜落霜洲》是一首充满秋意与离愁的作品。开篇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霜洲与雁阵的映衬,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接着,诗人通过描写暮雨后的宁静与小舟的夜泊,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氛。羌笛的悠扬声响仿佛在月下回荡,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中的“离愁万绪”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尽思念,而“水遥山远”则体现出离别的无奈与苦闷。后半部分通过对“绣阁深沉”的回忆,展示了作者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厚度。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秋色”、“羌笛”、“虫鸣”等,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使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鹜落霜洲:描写秋天的景色,野鸭落在霜冻的洲头,暗示着寒意和季节的变化。
- 雁横烟渚:大雁飞过烟雾缭绕的水湾,体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孤寂。
- 分明画出秋色:清晰地描绘出秋天的色彩,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 暮雨乍歇:傍晚的细雨刚刚停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小楫夜泊:小船在夜晚静静停泊,表现出一种宁静和孤独。
- 宿苇村山驿:栖息在苇丛中的村落与山间驿站,暗示着诗人对归宿的向往。
- 何人月下临风处:提问,表现出对月下人影的思念与好奇。
- 起一声羌笛:羌笛声响起,传达出离愁的氛围。
- 离愁万绪:形容心中无数的愁思。
- 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岸边的虫鸣声细如织物,象征着愁思的缠绵。
- 为忆芳容别后:因怀念离别后的美好容颜,表现出思念之情。
- 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水远山高,难以依靠鱼的翅膀,表达了无奈与孤独。
- 想绣阁深沉:回忆起深处的绣阁,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谁知我已憔悴,行走在天涯的孤独感。
- 楚峡云归:楚峡的云彩回归,暗示着时光流逝。
- 高阳人散:高阳的人已散去,表现出孤独。
- 寂寞狂踪迹:孤寂的行踪更加显得迷离。
- 望京国:远望京国,表现出对故土的思念。
- 空目断远峰凝碧:空对远处的青山,表达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离愁万绪”比喻心中的愁苦。
- 拟人:虫鸣如织,赋予虫鸣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水遥山远”,形成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离愁与思念展开,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羌笛:代表思念与离愁。
- 虫鸣:传达孤独与寂寞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鹜落霜洲”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笙
- B. 笛
- C. 琵琶
- D. 琴
-
“水遥山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幸福
答案
- C. 秋天
- B. 笛
-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亲情的思念。
- 《静夜思》:以月夜为背景,描绘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