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题捣衣图》

时间: 2025-01-06 13:50:49

香闺夜警秋风度,青砧冷落梧桐露。

淡月白离离,看人欲捣衣。

犀瓯香茗洁,无意尝兰雪。

玉杵不曾鸣,谁听肠断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闺夜警秋风度,青砧冷落梧桐露。
淡月白离离,看人欲捣衣。
犀瓯香茗洁,无意尝兰雪。
玉杵不曾鸣,谁听肠断声。

白话文翻译:

在香气四溢的闺房,夜深人静,秋风轻轻吹过,青色的砧板上只有冷清的梧桐露珠。淡淡的月光洒落,映照着一个人想要捣衣的情景。犀角制成的茶杯里,香茶洁净,不曾想去品尝那兰花般的雪色。玉制的捣衣杵没有声响,谁能听到那令人肠断的悲声呢?

注释:

  1. 香闺:形容女子的闺房,充满香气,隐喻女子的柔美和温婉。
  2. 夜警:夜间的警觉,指夜深人静,女子的思念与孤寂。
  3. 青砧:青色的砧板,古代女子捣衣用的工具,象征着辛劳与生活。
  4. 淡月:指淡淡的月光,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5. 犀瓯:用犀牛角制成的茶杯,象征着高雅与洁净。
  6. 兰雪:比喻洁白如兰的雪,形容茶的清香。
  7. 玉杵:捣衣的杵,通常用玉制成,象征着珍贵和无声的劳作。
  8. 肠断声:形容内心的悲痛,表达思念之情。

典故解析:

该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历史典故,但“捣衣”在古诗词中常常与女子的辛劳和思念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远方人的思念。这种情感在古代文学中是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雯,清代女诗人,生活在充满诗意的时代。她的作品常反映出女性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运用细腻的笔法展现生活的点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夜晚,秋风萧瑟,正是思念的季节。诗人通过对捣衣的描写,表现出孤独的心情和对远方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菩萨蛮 题捣衣图》是一首充满秋意和思念的词作,李雯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头“香闺夜警秋风度”,既描绘了夜晚的环境,又引出了女子在香闺中独自思念的情景。接着“青砧冷落梧桐露”则通过用砧板和露珠的冷清描绘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传达出女子在秋夜的无奈与愁苦。

“淡月白离离,看人欲捣衣”一句,淡淡的月光下,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似乎在捣衣,表达出一种思念的情感。接下来的“犀瓯香茗洁,无意尝兰雪”,则通过犀瓯的洁净形象,反映出她内心的高洁与孤独。最后一句“玉杵不曾鸣,谁听肠断声”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捣衣杵的无声与内心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绝望。

整首词在意象与情感的结合上自成一体,展现了清代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闺夜警秋风度:描述了秋夜的宁静,女子在香闺中警觉的状态。
  2. 青砧冷落梧桐露:青色的砧板冷冷清清,梧桐树上的露珠闪烁,暗示孤寂。
  3. 淡月白离离,看人欲捣衣:淡淡的月光下,隐约看到女子欲捣衣,表达思念之情。
  4. 犀瓯香茗洁,无意尝兰雪:犀角茶杯中茶水清香,但女子并不想享用,表现出心情的低落。
  5. 玉杵不曾鸣,谁听肠断声:捣衣杵没有声响,暗示内心的悲伤无人倾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犀瓯香茗洁”将茶比作高洁的象征。
  • 拟人:“玉杵不曾鸣”赋予杵以人的情感,增加了情感共鸣。
  • 对仗:“青砧冷落”与“淡月白离离”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展现了女性在秋夜中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香闺:象征女子的柔美与温婉。
  2. 青砧:象征生活的辛劳与艰辛。
  3. 淡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4. 犀瓯:象征高洁的情操。
  5. 玉杵:象征无声的劳作与内心的悲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砧”指的是什么?

    • A. 青色的衣物
    • B. 青色的砧板
    • C. 青色的墙壁
    • D. 青色的天空
  2. 诗中的“犀瓯”象征了什么?

    • A. 劳动
    • B. 高洁
    • C. 忘却
    • D. 伤感
  3. “玉杵不曾鸣,谁听肠断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思念
    • C. 无奈
    •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李雯的《菩萨蛮》对比:

李清照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女性的思念与孤独,但更为直接和明朗;而李雯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意象的运用,展现出一种更加内敛和复杂的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女性视角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