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苹亭分韵得花字》

时间: 2025-01-14 02:24:44

楼头钟鼓晓催衙,吏散庭空日已斜。

烽火望中常作客,簿书丛里偶成家。

阴阴密叶榴重实,剪剪新荷藕结花。

小立方塘一杯酒,又传归恨到天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弥逊的《采苹亭分韵得花字》

楼头钟鼓晓催衙,
吏散庭空日已斜。
烽火望中常作客,
簿书丛里偶成家。
阴阴密叶榴重实,
剪剪新荷藕结花。
小立方塘一杯酒,
又传归恨到天涯。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的是一个清晨,楼头的钟鼓声催促着衙门开门,官吏们散去,庭院里空荡荡的,太阳已偏西。作者在烽火连天的战乱中,常常如客般漂泊,偶尔在簿书堆里找到些许归属。榴树荫浓,硕果累累,新荷塘中,藕花悄然绽放。作者独自立于方塘之旁,举杯畅饮,心中却又传来远方的思念与忧伤。

注释:

  • 楼头:指高楼的顶部。
  • 钟鼓:指晨钟和鼓声,古代用以报时的乐器。
  • 吏散:官吏散去,表示公务结束。
  • 烽火:战乱的象征,烽火连天表示国家动荡。
  • 簿书丛里:指公务文书的堆积,象征繁忙的工作。
  • 阴阴密叶榴重实:形容榴树的叶子茂密,果实累累。
  • 剪剪新荷藕结花:描述新荷塘中的藕花绽放的美丽景象。
  • 归恨到天涯:思乡之情,忧伤无限,似乎飘散到遥远的天边。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常流露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身处官场,感受到公务的繁忙与社会的动乱,内心充满对家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采苹亭分韵得花字》是一首意蕴深厚的诗作,诗人在描写日常生活的同时,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头两句通过描写清晨的钟鼓声和官吏的散去,创造出一种空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繁忙公务与内心孤独的对比。接下来的两句,以战乱的烽火与公务的繁杂为背景,渗透出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转向自然,描写榴树和新荷,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与前面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或许是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两句则通过“杯酒”引发思乡之情,表达出无奈与惆怅,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楼头钟鼓晓催衙:清晨钟鼓声响,催促衙门开门。
    2. 吏散庭空日已斜:官吏散去,庭院空荡,日已西斜。
    3. 烽火望中常作客:烽火连天,常常如客。
    4. 簿书丛里偶成家:在文书堆中偶然找到归属。
    5. 阴阴密叶榴重实:榴树叶茂密,果实丰盈。
    6. 剪剪新荷藕结花:新荷塘中,藕花绽放。
    7. 小立方塘一杯酒:独自立于塘边,举杯畅饮。
    8. 又传归恨到天涯:思乡之情传遍天涯。
  • 修辞手法

    • 对比:开头和结尾的空寂与思乡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榴树、荷花)映衬内心情感,展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孤独、思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开,表达了对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榴树:象征丰收与繁荣,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荷花:象征纯洁与美丽,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 :象征情感的寄托,反映思乡与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采苹亭分韵得花字》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2. 诗中“烽火”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
    • B) 战乱
    • C) 灾难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思乡

答案

  1. B) 宋代
  2. B) 战乱
  3. C) 思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感慨与思乡之情。
    •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也展现了孤独与思念。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弥逊的《采苹亭分韵得花字》,前者强调豪放的饮酒情怀,后者则更多展现思乡与孤独的情感。
    • 杜甫的《春望》与李弥逊的诗歌都反映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杜甫更关注国家的命运,李弥逊则侧重个人的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读》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