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复教授以事待理》
时间: 2025-01-19 14:55: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
负俗宁能累哲人,
昔贤由此致功名。
骥收盐坂车前足,
琴得焦桐爨下声。
三献荆山时未识,
一鸣齐鸟众方惊。
传闻下诏搜遗逸,
劝讲方思用老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探讨如何在世俗社会中保持哲人的清高与独立。诗人指出,世俗的纷扰是无法束缚真正的智者,正如昔日的贤人正是因为不被世俗所累,才取得了名利。诗中提到骏马在盐坂(盐车道)前奔跑,琴声在焦桐下悠扬,这些意象象征着高贵与优雅。接着提到三献荆山时未被识别,一鸣齐鸟便惊动了众人,表现了真正的才华往往难以被发现。最后,提到下诏搜寻遗逸的传闻,鼓励大家学习老一辈的经验。
注释:
- 负俗:背负世俗的纷扰。
- 骥:指优秀的马。
- 盐坂:盐车道,象征奔波的生活。
- 焦桐:指用焦桐木制成的乐器,象征传统文化。
- 三献荆山:三献为古代礼仪,荆山为地名,意指获得荣誉时的场合。
- 一鸣齐鸟:意指才华一经显露,便引起众人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100),字景升,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诗文,尤其在议论哲理与抒情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作品体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名利与清高之间的矛盾时期,诗人通过此诗描绘了对古代贤者的钦佩,同时也抒发了对当时世态的感慨。
诗歌鉴赏: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雅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全诗围绕哲人与世俗的对立展开,首句即以“负俗宁能累哲人”切入,表达了世俗的纷扰无法束缚真正的智者。诗人通过古贤的名利得失,警醒当代人应保持清高的心态。骏马与琴声的描写,既是对高雅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三献荆山的典故,则体现了真正才华的隐匿与被忽视,反映出社会对真正智慧的漠视。最后一句则是对后辈的鼓励,倡导学习前贤的智慧。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既有哲理的深度,也有文化的厚度,令人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负俗宁能累哲人:世俗的纷扰怎能拖累真正的智者?强调哲人的独立性。
- 昔贤由此致功名:昔日贤人正因为不被世俗所累,才得以成就名声与地位。
- 骥收盐坂车前足:骏马在盐车道前奔跑,象征着奋斗与进取。
- 琴得焦桐爨下声:琴声在焦桐下响起,象征着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 三献荆山时未识:即使三献于荆山,仍然未被世人所识,反映出真正才华的隐秘。
- 一鸣齐鸟众方惊:一旦才华显露,便会引起众人的注意。
- 传闻下诏搜遗逸:传言要搜寻遗逸之才,鼓励对古代智慧的重视。
- 劝讲方思用老成:劝导学者应重视前辈的智慧。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如“骥收盐坂车前足”和“琴得焦桐爨下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和谐的音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旨在于强调清高与智慧的重要,同时对世俗名利的反思,鼓励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与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骥:象征着优秀与才能。
- 琴:象征着文化修养与艺术气息。
- 盐坂: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繁忙与奔波。
- 焦桐:象征着传统与历史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骥”象征什么? A. 平凡
B. 卓越
C. 失败
D. 忍耐 -
“三献荆山”意指什么? A. 荣耀
B. 隐秘
C. 失败
D. 竞争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名利追求
B. 清高与智慧
C. 享乐生活
D. 社会批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将陈师道的《何复教授以事待理》与苏轼的《赤壁赋》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在哲理与个人追求上的不同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华诗词大观》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