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时间: 2025-01-01 14:40: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妆容与气质。她的发髻松散地盘起,妆容轻淡,似乎没有浓重的妆饰。她在青烟和翠雾的笼罩下显得轻盈,犹如随风飘舞的飞絮和游丝。相见的情景不如不见,情感上反而更显无情。在笙歌散去、酒意初醒之时,深院中月光斜照,四周静谧。
注释:
- 宝髻:指女子的发髻,常用以形容端庄典雅的女子。
- 铅华:指浓妆,铅和华指化妆的材料。
- 青烟翠雾:指柔和的烟雾,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
- 飞絮游丝:形容轻盈飘逸之物,比喻女子的身姿。
- 相见争如不见:意思是相见反而不如不见,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
- 笙歌:指音乐,尤其是笙乐。
- 月斜人静:月光斜照,四周寂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入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诗中体现了对女子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和情感的复杂态度。
诗歌鉴赏: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反思。开头两句描绘了女子的妆容和发髻,展现出一种优雅和从容的气质。接着,诗人用“青烟翠雾”来形容女子的轻盈,仿佛她是从梦中走来的仙子,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却转向了对情感的思考,表达了“相见争如不见”的无奈与感慨。诗人似乎在思考,面对情感的纠葛,有时彼此相见反而不如不见。这样的情感反差,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令人深思。
最后两句,笙歌散去,酒意初醒,深院中的月光斜照,带来了寂静和清冷的氛围。这种清冷正与前面热闹的场景形成对比,也象征着情感的冷淡与孤独。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复杂思考,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宝髻松松挽就:描绘女子发髻的松散,给人一种随意自然的美感。
- 铅华淡淡妆成:妆容轻淡,突显出女子的自然美。
- 青烟翠雾罩轻盈:通过青烟和翠雾的意象,赋予女子一种梦幻的气质。
- 飞絮游丝无定:形容女子的身姿轻盈,如同飞舞的白絮。
- 相见争如不见:感叹相见的无奈,表达对情感的深刻思索。
- 有情何似无情:反映出情感的复杂性,有时有情反而无情。
- 笙歌散后酒初醒:音乐和酒意的散去,带来了清冷和孤独。
- 深院月斜人静:月光斜照,静谧的环境映衬出一种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妆容与环境比作青烟翠雾,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有情何似无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 意象:运用飞絮、游丝等意象,表现女子的轻盈与无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反思,探讨了爱情中的无奈、孤独与美的对比。它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髻:象征女子的优雅与端庄。
- 铅华:象征美丽与虚幻。
- 青烟翠雾:象征柔美与梦幻的气质。
- 飞絮游丝:象征轻盈与无定,表达人生的无常。
- 笙歌:象征欢乐与热闹。
- 月斜人静:象征孤独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宝髻松松挽就”是指什么? A. 女子的发髻
B. 女子的裙子
C. 女子的眼睛
D. 女子的手 -
判断题:诗中表达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青烟翠雾”是用来形容_____的。
答案:
- A
- 错
- 女子的轻盈气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女子的情感与内心的复杂,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坚韧。
- 苏轼的《水调歌头》: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与情感的深邃,虽风格不同,但同样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马光研究》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