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忧国心如石,当朝有古风。
挂冠虽在远,遗札不忘忠。
飞旐西归洛,新阡背倚嵩。
还令往来客,下马白杨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心情如同坚硬的石头。虽然当朝有古代的风范,但挂冠归隐的心情依然遥远。即使身在远方,遗留下来的文札也不忘忠诚于国。飞舞的旗帜向西归去,新的田埂倚靠着嵩山。希望还能够让来往的客人,能够在白杨树中下马休息。
注释:
- 忧国心如石:忧国的心情像石头一样坚硬,形容心中忧虑重重。
- 当朝有古风:当时的朝代仍旧保留着古代的风气。
- 挂冠:指辞官归隐,挂掉官帽。
- 遗札:留下的书信或书札,表达忠诚。
- 飞旐:指飞舞的旗帜,象征着归去的旅程。
- 新阡:新开辟的田埂,象征着新的希望。
- 下马白杨中:指在白杨树下停下马来,象征着休息和归属感。
典故解析:
- 挂冠:古代仕人辞官归隐的象征,表达对政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 飞旐:象征旅途和归属,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心似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编纂的《资治通鉴》而闻名。司马光为人正直,关心国家大事,因此其诗歌常常带有强烈的忧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司马光为悼念已故的杨侍郎而作,表达了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和对忠臣的怀念。诗中流露出他对古风的向往和对忠诚理念的坚持,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与士人心态。
诗歌鉴赏:
《致政杨侍郎挽歌 其二》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局势时的忧虑和对忠诚的坚持。开篇以“忧国心如石”直接点出主题,表明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的抒发,也是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感的体现。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当朝有古风”表达了对朝政的期盼,希望能有古代圣贤的风范来治理国家。诗中“挂冠虽在远”的表述,显示出一种无奈的心态,虽然已辞官归隐,但心中对国家的忠诚与关心并未消失。
“飞旐西归洛”与“新阡背倚嵩”之间的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思乡情怀,飞旐象征着归家的渴望,而新田则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和希望。最后一句“还令往来客,下马白杨中”,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归宿感,仿佛在表达着对朋友的欢迎与对故乡的眷恋。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国家的热爱,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挽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忧国心如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 当朝有古风:渴望看到古代治国理念的重现。
- 挂冠虽在远:辞官归隐,表达无奈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遗札不忘忠:即使远离政坛,忠诚的心依然不变。
- 飞旐西归洛:象征归家的旅程,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 新阡背倚嵩:新开辟的田埂象征新的希望与生机。
- 还令往来客,下马白杨中:表达对朋友的欢迎和对故乡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忧国的心情比作坚硬的石头,形象生动。
- 对仗:如“飞旐西归洛,新阡背倚嵩”,展现了对称美。
- 象征:白杨树象征着归属与安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对忠诚的坚持,以及对故乡和朋友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忠臣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象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 旐:象征归属和旅途。
- 白杨:象征故乡的温暖和安宁。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石象征着忠诚和坚定,旐则象征着归属和希望,而白杨树则是安宁和温情的象征,三者结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忧国心如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国家的无所谓
B. 对国家的深切忧虑
C. 对个人生活的担忧 -
“飞旐西归洛”中的“飞旐”象征什么? A. 归家的渴望
B. 战争
C. 财富 -
诗人对古代治国理念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期待重现
C. 不屑一顾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这两首诗均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风格与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表达了对国家破碎的哀伤,与司马光的忧国情怀相呼应。
- 《登高》(杜甫):同样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情感深邃,意象丰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