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代北几千里,前年又复经。
燕山云自合,胡塞草应青。
铁马喧鼙鼓,蛾眉怨锦屏。
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
白话文翻译:
代北的土地延绵几千里,前年我再次途经此地。
燕山的云层自然聚合,胡塞地区的草木应该是青翠的。
铁马的脚步声伴随着战鼓的喧响,蛾眉的愁苦映衬着锦屏。
我听不清羌笛的曲调,泪水掩面而泣,不知该如何倾诉。
注释:
- 代北:指代州以北地区,古时的边疆地带。
- 燕山:即燕山山脉,位于北方,景色壮丽。
- 胡塞:指胡人所居住的地方,特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 铁马:指铁制的战马,象征战争。
- 喧鼙鼓:指鼓声嘈杂,形容战争的气氛。
-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通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锦屏:华丽的屏风,这里暗指女子的闺房。
- 羌笛曲:羌族的笛子音乐,通常带有忧伤的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羌笛曲”与古代边塞音乐密切相关,羌笛在历史上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诗中展现了边塞的风光与战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703年-770年),字景深,号雪窗,唐代诗人,曾任侍御史、左拾遗等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边塞诗,作品常表达对边疆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前期,边境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写代北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杂曲歌辞·昔昔盐》是赵嘏的一首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北方边疆的深刻体悟。诗的开头“代北几千里”便传达出一种辽阔与孤寂的感觉,代北地区的广袤无垠,不仅是地理的描绘,更是心灵的寂寞。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燕山的云和胡塞的草,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却又隐含着战乱的阴影。
“铁马喧鼙鼓”一句,战马的嘶鸣与鼓声的轰鸣,构成了紧张的战争氛围。这种声音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动荡。紧接着“蛾眉怨锦屏”,将视线转向了一个美丽的女子,愁苦的情感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映射出战争对人们情感的侵蚀与摧残。最后一句“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羌笛的曲调虽美,却因泪水而显得无比忧伤,表现了诗人对战争和离别的深切感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战争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悲痛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代北几千里:开篇描绘代北的辽阔,暗示着诗人对北方的认识与感受。
- 前年又复经:表达了诗人曾经到访代北的经历,带有叙述性质。
- 燕山云自合:描绘燕山的自然景色,云层的自然聚集,暗示一种宁静。
- 胡塞草应青:胡塞地区的草木青翠,暗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战争的冲突。
- 铁马喧鼙鼓:铁马的声音与战争鼓声,传达出战争的紧迫与威胁。
- 蛾眉怨锦屏:美丽的女子因战乱而愁苦,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情感的沉重。
- 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羌笛的音乐渗透着离愁,泪水掩面,反映深切的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铁马”象征战争的力量。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意象和情感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了情感,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北:象征边疆的辽阔与孤独。
- 燕山:自然的壮丽与和平的象征。
- 铁马:战争与暴力的象征。
- 蛾眉:美丽与愁苦的化身。
- 羌笛:思乡与离愁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代北”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蛾眉怨锦屏”中的“蛾眉”指的是什么?
- A. 眉毛
- B. 一种花
- C. 一种乐器
-
诗中对战争的描绘通过哪些意象表现?
- A. 铁马与鼓声
- B. 春花与秋月
- C. 山川与河流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景象,但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与个人的豪情。
- 高适《燕歌行》:关注战争与士兵的生活,情感更加直接而激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