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又新除温州》

时间: 2025-01-14 01:51:06

东晋江山称永嘉,莫辞红旆向天涯。

凝弦夜醉松亭月,

歇马晓寻溪寺花。

地与剡川分水石,境将蓬岛共烟霞。

却愁明诏徵非晚,不得秋来见海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晋江山称永嘉,
莫辞红旆向天涯。
凝弦夜醉松亭月,
歇马晓寻溪寺花。
地与剡川分水石,
境将蓬岛共烟霞。
却愁明诏徵非晚,
不得秋来见海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朋友张又新前往温州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惆怅。诗中提到东晋时期的江山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对归期的期盼,同时也隐含了对政治变动的担忧。

注释

  • 永嘉:指东晋时期的一个地名,代表江山美好。
  • 红旆: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出行或远行。
  • 凝弦:指弦乐器的弦,意为思绪凝聚。
  • 松亭月:指松树下的亭子和明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
  • 歇马:停下马匹,表示旅途中的休息。
  • 溪寺花:溪边的寺庙和花,象征着自然与宁静的结合。
  • 剡川:指剡溪,位于今浙江省,风景如画。
  •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 明诏:指明白的命令,意味着政治上的变动。
  • 海槎:指海上的木筏,象征着漂泊与不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字子美,唐代诗人,曾任官职,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注重描绘自然美和人情美。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赵嘏送别友人张又新之际,张又新将前往温州,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晋江山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提到“东晋江山称永嘉”,不仅引入了江山的美丽,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们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莫辞红旆向天涯”,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理解和支持,尽管心中不舍,却也希望他们能勇敢追寻自己的理想。

“凝弦夜醉松亭月”一句,展现了送别前的宁静夜晚,似乎在饮酒作乐,忘却离愁。这里的“松亭月”带有一种孤独而清幽的美,构成了离别的背景。而“歇马晓寻溪寺花”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晨景,充满生机与希望。

后面的“却愁明诏徵非晚”,则转折出诗人的忧虑,明诏的召唤意味着不得不面对的政治动荡与责任,虽然在美好的自然景色中,但内心的惆怅却无法消散。最后一句“不得秋来见海槎”,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担忧和自己内心的孤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将送别的离愁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晋江山称永嘉:描绘了东晋的美好江山,意在引入背景。
  2. 莫辞红旆向天涯:劝告朋友不要因离别而感到惋惜。
  3. 凝弦夜醉松亭月:表现送别前的惬意时光,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4. 歇马晓寻溪寺花:展现了晨起时的美丽景象,充满希望。
  5. 地与剡川分水石:描绘剡川的自然景观,象征着诗人的乡愁。
  6. 境将蓬岛共烟霞: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7. 却愁明诏徵非晚:转折,表露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8. 不得秋来见海槎:表达对友人未能重聚的惋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凝弦夜醉”与“歇马晓寻”,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蓬岛共烟霞”,将理想与现实进行比较,富有诗意。
  • 意象:通过“月”、“花”、“松亭”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送别与离愁,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朋友的前行,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映射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社会变动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江山:象征着历史与美好过往。
  • 松亭:代表着宁静与思考的场所。
  • 溪寺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人情的温暖。
  • 蓬岛: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 海槎:漂泊与不安的象征,暗示未来的不可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红旆”象征什么?
    A. 战斗
    B. 远行
    C. 离别
    D. 庆祝

  2.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种情感?
    A. 忧愁
    B. 快乐
    C. 愤怒
    D. 失落

  3. “却愁明诏徵非晚”中的“明诏”指的是什么?
    A. 友人的信
    B. 政府的命令
    C. 诗人的诗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本诗相似之处在于同样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王勃的诗更强调了友人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慨,情感更加浓烈。
  • 《送元二使安西》则通过自然景色与历史背景,展现了离别时的壮阔与悲壮感,情感基调更为豪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参考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诗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