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剡中石城寺》
时间: 2025-01-19 15:50: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剡中石城寺
作者: 赵嘏〔唐代〕
暂息劳生树色间,
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
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
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
回首尘中见此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石城寺的清晨,暂时放下生活的劳碌,享受树木间的宁静。内心的思虑虽然清晰,但又与外界息息相关。吟咏的诗句随着烟霞飘散,心中却因秋天的到来而感到宁静。竹门半开,钟声仍未停息,松枝在晴朗的早晨静静地等待,白鹤刚刚归来。明天的离去将更让人惆怅,回首却又看到这座山,令人感慨万分。
注释:
- 暂息:暂时休息。
- 劳生:生活的劳累。
- 机虑:指思虑、思考。
- 吟辞:吟咏的诗句。
- 烟霞:指云雾和霞光,形容自然风光。
- 心负:心中承载,感到。
- 水石闲:水和石头的宁静。
- 竹户:竹制的门。
- 钟未绝:钟声还没有停止。
- 霁:天晴,指清澈的天气。
- 鹤初还:白鹤刚刚归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703-770),字子美,号少山,唐代诗人,生于河南,后迁居至江南。他以五言绝句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赵嘏游历石城寺时,正值清晨,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思虑交织,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赵嘏的《早发剡中石城寺》以清晨的宁静与内心的思索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便让人感受到一种从容,树木的色彩与生活的劳碌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要找到片刻的宁静。诗中“平明机虑又相关”一句,表达了诗人虽然在享受宁静,但内心的思虑与外界的联系始终存在。
接下来的意象如“吟辞宿处烟霞去”,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创作的灵感如烟霞般消逝,心中却因秋天的来临而生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竹门半开的描写,似乎暗示着对外界的开放,也象征着一种等待与期盼。松枝上归来的白鹤,更是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诗意,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最后一句“回首尘中见此山”则传达出一种人生哲思,面对生活的纷繁复杂,诗人选择回望自然的静谧,增添了诗的层次与深度。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唐诗的传统与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暂息劳生树色间:在树木的色彩间,暂时放下生活的忙碌。
- 平明机虑又相关:虽然心中思虑清晰,却与外界的事情相连。
- 吟辞宿处烟霞去:吟咏的诗句在烟霞中飘散,仿佛消失不见。
- 心负秋来水石闲:心中承载着秋天的宁静,水石之间显得悠闲。
- 竹户半开钟未绝:竹门半开,钟声仍在不断传来。
- 松枝静霁鹤初还:松枝在晴朗的天气中静静等待,白鹤刚刚归来。
- 明朝一倍堪惆怅:明天的离去更让人感到惆怅。
- 回首尘中见此山:回头在尘世中看到这座山,令人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竹户半开”和“松枝静霁”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水、石、竹、松、鹤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自然与心灵相映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的宁静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对未来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色: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宁静。
- 烟霞:代表着自然的美与诗人的灵感。
- 水石: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恒久。
- 竹户、松枝、白鹤:代表着生活的简朴与自然的和谐美。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户半开”意指: A. 竹制的房屋
B. 竹制的门
C. 竹子丛林 -
“明朝一倍堪惆怅”中的“明朝”指的是: A. 明亮的早晨
B. 明天
C. 明朝朝代 -
诗中提到的“水石闲”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忧虑
B. 宁静
C.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着重于壮阔的视野与人生的追求。
- 王维的《鹿柴》则强调了隐逸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风格上与赵嘏的作品相似,但主题更偏向于隐居与安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