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阳女儿美如花,
春风楼上学琵琶。
如今便死知无恨,
不属番家属汉家。
白话文翻译
渔阳的女儿美得如花一样,
在春风中楼上学习弹琵琶。
如今即使死去也无怨无悔,
因为我不属于胡人,只属于汉人。
注释
- 渔阳:地名,今北京市,古代指的是北方边境地区。
- 女儿美如花:形容渔阳的女子如花般美丽。
- 春风楼上:春风中,楼台上,暗含春天的气息和优雅的环境。
- 琵琶:一种古老的弦乐器,常用于文人雅集。
- 如今便死知无恨:即使现在死去也不感到遗憾。
- 不属番家属汉家:强调自己只属于汉民族,不属于外族(即胡人)。
典故解析
"番家"指的是外族或胡人,常用于古代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中。这里的“汉家”代表汉民族,强调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和忠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因其一生致力于恢复国家而被誉为“爱国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局势动荡,边疆不宁。陆游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汉民族的忠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诗歌鉴赏
《军中杂歌》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诗作,通过对渔阳女子的描写,展现了美丽与生命的价值。诗中开篇以“渔阳女儿美如花”引入,立即勾勒出一个美丽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春风中的琵琶声响,既体现了和平的气息,又隐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背景下,诗人感受到即使身处战乱,也无怨无悔地为汉民族而死,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感。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美的描绘转向对国家的忠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情感的转变使诗的主题更加深刻,展现了陆游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渔阳女儿美如花”,直接描绘渔阳女子的美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寓意生活的美好。
- 第二句:“春风楼上学琵琶”,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春日氛围,展现女子的优雅与才华。
- 第三句:“如今便死知无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豁达态度,强调为国家牺牲的决心。
- 第四句:“不属番家属汉家”,明确表示对汉民族的归属感,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美如花”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美丽。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国家的忠诚,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 渔阳女儿:象征着美丽与希望。
- 琵琶:代表着文化与艺术,传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渔阳”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南方
B. 北方
C. 西方
D. 东方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古筝
B. 琵琶
C. 二胡
D. 笛子 -
诗人对自己民族的态度是什么? A. 忽视
B. 忧虑
C. 忠诚
D. 漠然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同样是表达爱国情怀的陆游与辛弃疾,两者的作品都展现出对国家的关注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陆游更多表达了对美的向往,而辛弃疾则强调了战斗与奋斗的精神。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