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韩协律》

时间: 2025-01-16 22:16:03

永日微吟在竹前,骨清唯爱漱寒泉。

门闲多有投文客,

身病长无买药钱。

岭寺听猿频独宿,湖亭避宴动经年。

亲知尽怪疏荣禄,的是将心暗学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韩协律
朱庆馀 〔唐代〕

永日微吟在竹前,
骨清唯爱漱寒泉。
门闲多有投文客,
身病长无买药钱。
岭寺听猿频独宿,
湖亭避宴动经年。
亲知尽怪疏荣禄,
的是将心暗学禅。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我在竹林前吟唱,时光悠长,心灵清澈,只爱在寒泉中漱口。门前常有许多文人来访,但我因病久无钱买药。常常在山岭寺中听猿啼,独自住宿;在湖亭中避开宴会,已然过了很多年。亲友们都觉得我疏远了荣华富贵,其实我是在暗中学习禅理。

注释:

  • 永日:长时间,指漫长的日子。
  • 微吟:轻声吟唱。
  • 漱寒泉:用清凉的泉水漱口。
  • 投文客:前来投递文章的客人。
  • 身病:身体有病。
  • 岭寺:山岭中的寺庙。
  • 听猿:听见猿声。
  • 亲知:亲友。
  • 疏荣禄:疏远了名利的追求。
  • 暗学禅:暗中学习佛教禅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字子华,号青松,出身于名门,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文人风气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赠韩协律》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气息,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开篇“永日微吟在竹前”,描绘了在竹子前吟唱的情景,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接着,诗人透过“骨清唯爱漱寒泉”,表达了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似乎只有清澈的泉水才能洗净心灵的杂念。

在“门闲多有投文客”中,诗人描绘了自己与文人交往的场景,但因身体的原因,无法积极参与,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接下来的“身病长无买药钱”则揭示了他对自身困境的无奈,反映了唐代知识分子在追求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岭寺听猿频独宿,湖亭避宴动经年”两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宁愿在寺庙中听猿啼,避开喧闹的宴会,反映了他对世俗繁华的拒绝。最后两句“亲知尽怪疏荣禄,的是将心暗学禅”,则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无奈与理解,强调了自己内心的修行与追求,显示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又坚定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唐代士人的一种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永日微吟在竹前:长时间在竹林前轻声吟唱,表现了悠闲的生活状态。
  2. 骨清唯爱漱寒泉:身体清瘦,只喜爱用寒泉洗漱,隐喻心灵的清澈与对自然的热爱。
  3. 门闲多有投文客:家门常常有许多文人来访,表现出诗人与文人之间的交往。
  4. 身病长无买药钱:因病久无钱买药,展现了生活的困境与无奈。
  5. 岭寺听猿频独宿:常在山寺中听猿声独宿,表达出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6. 湖亭避宴动经年:在湖边亭子中避开宴会,已然度过多年,反映其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7. 亲知尽怪疏荣禄:亲友们都觉得我疏远名利,表现出外界对诗人的误解。
  8. 的是将心暗学禅:其实我是在暗中学习禅理,强调了内心的追求与修行。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漱寒泉”比喻心灵的清净。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如“岭寺听猿频独宿”与“湖亭避宴动经年”。
  • 反语:最后两句暗示外界对诗人追求的误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清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内心修行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雅与高洁。
  • 寒泉:象征自然的纯净与心灵的清澈。
  • :象征孤独与自然的呼唤。
  • 湖亭:象征避世与宁静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永日微吟”的意思是: A. 漫长的日子里轻声吟唱
    B. 永远的吟唱
    C. 日子过得很快
    D. 在诗中很少吟唱

  2. 诗人选择在“岭寺”中听猿声,是因为: A. 喜欢热闹
    B. 渴望安静的生活
    C. 为了结交朋友
    D. 觉得寺庙有趣

  3. 诗的最后一句“的是将心暗学禅”的意思是: A. 诗人想要显露自己的修行
    B. 诗人在学习佛教的教义
    C. 诗人对外界的追求没有兴趣
    D. 诗人不喜欢交朋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 《终南山》 王维

诗词对比:

  • 《终南山》 王维与朱庆馀的诗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注重山水的描绘,而朱庆馀则更加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对世俗的拒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