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涧即事示卢陟
作者: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馀事,山中伐木声。
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早晨起床,推开门面对清澈的溪水,心中一片宁静。空旷的树林中细雨纷纷落下,水面上泛起了波纹。整日无其它的事务,山中传来伐木的声音。知晓朋友们在城市中喧闹已久,暂时可以抛却世俗的烦恼。
注释:
- 寝扉:寝室的门。
- 碧涧:清澈的溪水。
- 澹:形容心情平静、淡泊。
- 空林:空旷的树林。
- 细雨:小雨,轻柔的雨。
- 圆文:水面上因雨滴落而产生的波纹。
- 永日:整天。
- 馀事:其他的事情。
- 尘喧:尘世的喧闹。
- 烦缨:烦恼和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792),字子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而著称。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个人情感,具有深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于山中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传递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心境。
诗歌鉴赏:
韦应物的《西涧即事示卢陟》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沉的哲理引人深思。诗的开头“寝扉临碧涧”以极其简单的描写带出宁静的山水环境,给人以一种幽静的感觉。晨起之后,诗人推开门,立刻与自然相连,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描绘了雨水轻柔地落在树林中,水面泛起涟漪,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接下来的“永日无馀事,山中伐木声”则将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身处山中,远离世俗的烦恼,享受着宁静的生活,然而山中偶尔传来的伐木声又暗示了人世间的繁忙与喧嚣。
最后两句“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则表现了诗人对外界的思考与感慨。他关心朋友的生活状态,意识到世俗生活的烦恼与束缚,因而选择在此刻暂时放下这些烦恼,享受眼前的宁静与自在。整首诗在意象上以自然景色为主,情感上则流露出一种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寝扉临碧涧:诗人早晨在寝室推开门,看到清澈的溪水,表现了自然的亲近。
- 晨起澹忘情:早晨醒来,心情平静,忘却了世俗的纷扰。
- 空林细雨至:空旷的树林中,细雨悄然降落,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圆文遍水生:细雨落下,水面上泛起的波纹,描绘了水的生动与灵动。
- 永日无馀事:整天没有其他事务,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山中伐木声:山中偶尔传来的伐木声,形成了与自然宁静的对比。
- 知子尘喧久:知道朋友们在尘世中喧嚣已久,表达了对外界的关心与思考。
- 暂可散烦缨:在此时此刻,诗人选择暂时放下世俗的烦恼,享受自然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波纹比作“圆文”,形象生动。
- 拟人:细雨的降落如同轻柔的抚慰,给人以温柔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作者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平和与自在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涧:象征清澈、宁静。
- 细雨:象征柔和、温暖。
- 空林:象征孤独与宁静。
- 伐木声:象征世俗的繁忙与干扰。
- 烦缨:象征对世俗生活的束缚与困扰。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中的自然景色,也承载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推开门后看到的是什么? A. 碧涧
B. 高山
C. 花园 -
诗中提到的“细雨”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A. 凉爽
B. 温柔
C. 凶猛 -
诗人对朋友的关心是基于什么? A. 朋友的快乐
B. 朋友的烦恼
C. 朋友的财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西涧即事示卢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环境与人内心的和谐。韦应物更加注重于静谧的山水生活,表达对世俗的逃避;而王维则在山水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通过景物的变化反映人生的无常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涵盖唐代诗人的代表作。
- 《诗词鉴赏入门》:对古诗词的分析与理解。
- 《韦应物研究》:关于韦应物生平及诗歌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