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早朝》
时间: 2025-01-19 22:38:06意思解释
观早朝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原文展示:
伐鼓通严城,车马溢广躔。
煌煌列明烛,朝服照华鲜。
金门杳深沉,尚听清漏传。
河汉忽已没,司阍启晨关。
丹殿据龙首,崔嵬对南山。
寒生千门里,日照双阙间。
禁旅下成列,炉香起中天。
辉辉睹明圣,济济行俊贤。
愧无鸳鹭姿,短翮空飞还。
谁当假毛羽,云路相追攀。
白话文翻译:
敲鼓声传遍整个城,车马在广场上熙熙攘攘。
明亮的烛光闪烁,朝服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华美。
金门深沉而遥远,依稀还能听到清漏的声音。
银河忽然消失,守门人开启了晨曦的门户。
丹殿高耸在龙首之上,巍峨耸立对着南山。
寒意在千家万户中弥漫,阳光照耀在双阙之间。
禁军整齐列队,香炉的香气直冲云霄。
我仰望着明圣的辉煌,看到许多英俊的贤士。
我感到羞愧没有鸳鸯和鹭的优雅,短翅的我只能空中飞翔。
谁能借我毛羽,让我在云路中追逐攀登?
注释:
- 严城: 指的是京城,特指长安。
- 煌煌: 形容光辉灿烂。
- 金门: 指宫殿的大门。
- 清漏: 指漏壶滴水的声音,象征时间的流逝。
- 丹殿: 指的是朝廷的宫殿。
- 禁旅: 指禁军,负责皇宫安全的士兵。
典故解析:
- 河汉: 指银河,古人认为银河是天上的水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云路: 比喻高远的理想或追求,常用来形容士人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子云,唐代著名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自然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可能是在一个清晨,韦应物参加早朝时所作,表现了他对早朝场景的观察和感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士人的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观早朝》通过描绘早晨的壮丽景象,展示了唐代早朝的盛况与庄严。第一联“伐鼓通严城,车马溢广躔”,描绘出早朝时的热闹场面,鼓声震耳欲聋,车马川流不息,展示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氛围。接下来的联句“煌煌列明烛,朝服照华鲜”,用“煌煌”来形容烛光的明亮,与“华鲜”的朝服相结合,构成一个美丽而庄重的早晨场景。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朝廷的繁荣,还有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自省。在最后的几句中,诗人以“愧无鸳鹭姿”表达了对自己的不满与渴望,能飞翔的短翅让他感到无力,象征着他对理想的追逐与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又富有哲理,韦应物通过对壮丽场景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理想与追求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局限的自省与对未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伐鼓通严城: 敲鼓传遍整个城,表示早朝时的热闹与庄严。
- 车马溢广躔: 车马在广场上行驶,形象地展示出朝廷的繁忙。
- 煌煌列明烛: 明亮的烛光,象征光明与希望。
- 朝服照华鲜: 朝服华美,体现了朝廷的繁荣与富贵。
- 金门杳深沉: 金色的大门深邃,象征皇权的神秘。
- 尚听清漏传: 依稀听到滴水声,象征时间流逝。
- 河汉忽已没: 银河消失,暗示了时间的快速流逝。
- 司阍启晨关: 守门人开启晨门,标志新一天的开始。
- 丹殿据龙首: 丹殿高耸,象征权力的巅峰。
- 寒生千门里: 寒气遍布千家万户,描绘出清晨的寒冷。
- 日照双阙间: 阳光照耀双阙,象征希望与光明。
- 禁旅下成列: 禁军整齐列队,显示出朝廷的威严。
- 炉香起中天: 香气升腾,象征着对神明的敬仰。
- 辉辉睹明圣: 目睹明圣的英明,表达对皇帝的敬仰。
- 济济行俊贤: 形容朝中贤士众多,展示出国家的繁荣。
- 愧无鸳鹭姿: 自愧无鸳鸯和鹭的优雅,表达了内心的自卑。
- 短翮空飞还: 短翅难以飞翔,象征对理想的追求与无奈。
- 谁当假毛羽: 询问谁能借我翅膀,表达对理想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鸳鹭”比喻理想中的优雅,表现出诗人的自卑。
- 对仗: 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 通过排比的手法,增添了诗歌的气势和层次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朝廷盛况的赞美,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自省与对理想的追求,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金门: 象征权力与尊贵。
- 河汉: 代表时间与历史的流逝。
- 丹殿: 体现了朝廷的威严与庄重。
- 鸳鹭: 象征理想中的优雅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金门”指的是什么?
- A. 金色的门
- B. 朝廷的门
- C. 诗人的家
-
“寒生千门里”中的“寒”指的是什么?
- A. 寒冷的天气
- B. 寒意
- C. 寒门
-
诗人对自己形象的感受是?
- A. 自信
- B. 羞愧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韦应物的《观早朝》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绘了早晨的场景,但韦应物更侧重于朝廷的庄严与个人的感受,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奔放与自由的情感。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心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