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晚眺》
时间: 2025-01-01 10:35: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州晚眺
钱良择 〔清代〕
船泊浔阳日未西,琵琶亭上检留题。
六朝帆影飞鸥鹭,九派江声动鼓鼙。
逐客隐君踪迹尽,战云歌月古今迷。
匡庐苍翠浮空出,饱看还嫌面目低。
白话文翻译:
江州的晚景让我眺望远方,船只停泊在浔阳,夕阳还未西沉;在琵琶亭上,我留下了游览的题词。六朝时的帆影与飞翔的鸥鹭交织在一起,九条江流的声音似鼓声和战鼓隆隆响起。逐客的踪迹已然隐去,古今的歌声和月色让我迷茫。匡庐山的苍翠在空中浮现,尽管我饱览了美景,依然觉得它的面目显得低矮。
注释:
- 船泊:船只停靠。
- 浔阳:地名,指江西省九江市。
- 琵琶亭:亭名,可能与琵琶演奏有关。
- 六朝:指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六个朝代,代表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
- 逐客:指客人被驱逐或离开,暗示了不满或失落的情绪。
- 战云:指战争的阴影,象征着不安与动荡。
- 匡庐:指庐山,因其高大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良择,清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而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江州,诗人可能在游览时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壮丽,借景抒情,表达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江州晚眺》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全诗以船泊浔阳的静谧开篇,给人以宁静的感受。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逐渐融入了历史的沉重与文化的积淀。六朝的帆影与飞鸟的结合,塑造了一个历史与自然交融的画面。尤其是“九派江声动鼓鼙”,在描绘江流声响的同时,暗示出战争的激烈与历史的兴衰,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后,诗人提到“逐客隐君踪迹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感伤,似乎在感叹那些曾经辉煌的时代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迷茫的歌声与月色。最后,诗人以“匡庐苍翠浮空出”收尾,虽是对美景的赞美,却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仿佛对自然的美不再满足,隐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船泊浔阳日未西:描绘了船只停靠在浔阳,夕阳尚未落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琵琶亭上检留题:在琵琶亭上留下游览的题词,体现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六朝帆影飞鸥鹭:六朝的帆影与飞翔的鸥鹭交织,展示了历史的悠久与自然的生命力。
- 九派江声动鼓鼙:九条支流的江水声如战鼓,隐喻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积淀。
- 逐客隐君踪迹尽:逐客的情景让人感到历史人物的消逝与遗憾。
- 战云歌月古今迷:古今的歌声与月色交织,让人感到迷茫与困惑。
- 匡庐苍翠浮空出:匡庐山的壮丽从空中浮现,象征着自然的伟大。
- 饱看还嫌面目低:尽管饱览了美景,诗人依然觉得面目低矮,流露出对理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声比作鼓声,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逐客隐君”和“战云歌月”,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结合,使得景物更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州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船:象征着旅途与人生的漂泊。
- 琵琶亭:寓意文化的积淀与人文情怀。
- 江声:象征着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传承。
- 战云:象征着动荡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琵琶亭”主要与什么有关?
A. 战争
B. 音乐
C. 旅游
D. 诗词 -
“九派江声动鼓鼙”中的“鼓鼙”指的是什么?
A. 船只
B. 战争
C. 乐器
D. 自然 -
诗人对匡庐的感受是什么?
A. 觉得面目高
B. 觉得面目低
C. 觉得面目美
D. 觉得面目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杜甫《登高》:强调历史的沉重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与钱良择的诗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