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时间: 2025-01-01 13:05:30

桑叶下墟落,鹍鸡鸣渚田。

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又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桑叶下墟落,鹍鸡鸣渚田。
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

白话文翻译:

在桑树叶下的村落,鹍鸡在水边的田野里鸣叫。
世间的事物每每到了衰败的极点,我的道理却依然深邃而悠远。

注释:

  • 桑叶:桑树的叶子,古代养蚕的重要植物。
  • 墟落:村庄、集镇。
  • 鹍鸡:一种水鸟,常常栖息在水边。
  • 渚田:渚,指水边的小洲;田,指稻田,这里形容水田的景象。
  • 物情:事物的情景、状态。
  • 衰极:衰败到极点。
  • 吾道:我的道理、学说。
  • 渊然:深厚、深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白,号风子,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盛唐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边塞诗著称,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王昌龄的诗作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又》这首诗创作于王昌龄的晚年,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繁荣,但也是个人生活苦闷的时刻。诗人通过描写乡村景象,表达对人生沉浮、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寄托了对道理的探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王昌龄的《又》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自然乡村的画面,诗中通过桑叶、鹍鸡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苍凉的氛围。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典雅的田园,桑叶下的村落和鸣叫的鹍鸡,给人一种恬静而自然的感觉。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开始反思事物的衰败与消逝,这种对比使得情感更为深邃。

“物情每衰极”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吾道方渊然”则表现出他对道理和哲学的坚持。王昌龄在这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感受,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和深厚的内涵。

这一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成功,桑叶和鹍鸡的描写不仅是对现实自然的描绘,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变迁,质朴中透出智慧,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桑叶下墟落:描写了一个乡村的自然景象,桑树的叶子在阳光下,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2. 鹍鸡鸣渚田:鹍鸡的鸣叫声为这幅田园图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展现了自然的活力。
  3. 物情每衰极: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观察,感慨万物终有衰败的一天。
  4. 吾道方渊然:尽管世事无常,诗人却对自己的道理保持坚定,表现出一种哲学上的沉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结合。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鹍鸡鸣叫赋予了自然以生动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世事的无常与内心的坚定,表现出一种在世事变迁中依然保持自我哲学思考的态度。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叶:象征生命的生长与变化。
  • 鹍鸡:代表自然界的生灵,体现了生命的活力。
  • 渊然:象征深邃的思想与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昌龄的《又》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山水
    • B. 田园
    • C. 城市
    • D. 战场
  2. 诗中“物情每衰极”的意思是什么?

    • A. 世事总会繁荣
    • B. 事物终会衰败
    • C. 人生总是快乐
    • D. 自然永不改变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自然之美
    • B. 生活的无常与哲理
    • C. 爱情的甜蜜
    • D. 战争的残酷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昌龄 vs. 李白: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象,但王昌龄更注重哲理思考,而李白则常常表达豪情与自由的追求。
  • 王昌龄 vs. 杜甫:王昌龄的诗多描写个人感受,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