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道公题夏山图
作者:虞堪 〔明代〕
紫翠峰峦云雾里,
琼琚楼观石林端。
何人曳杖岩头去,
不畏松风瀑沫寒。
白话文翻译:
在云雾缭绕的紫翠峰峦中,
琼楼玉宇在石林的边缘。
是谁在岩头上拄着拐杖离去,
不怕松风和瀑布的寒冷?
注释:
- 紫翠:形容山峰的颜色,紫色和翠绿色,暗示了山的美丽。
- 琼琚:琼为美玉,琚为一种玉器,指代华美的建筑。
- 楼观:指高楼和观景台。
- 曳杖:拖着拐杖,形容年老或行动不便。
- 松风:松树间的风声,给人清冷的感觉。
- 瀑沫:指瀑布飞溅的水花。
典故解析:
本诗描写的山水情景,反映了道教文化中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诗中提到的“道公”可能指代某位道教高人,表达了对其隐居于自然之中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虞堪,明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作者在游览某座山时,对其景色的感悟与赞美,体现了他对道教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为道公题夏山图》是一首描绘山水的诗,展现了自然之美与隐士生活的哲理。诗的开头“紫翠峰峦云雾里”,用色彩鲜明的词汇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琼琚楼观石林端”,既描写了建筑的华美,又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何人曳杖岩头去”,引入了人物的形象,透出一种孤独的行走,似乎在暗示隐者的生活状态,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归属。而最后一句“不畏松风瀑沫寒”,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无畏与挑战,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是对生活哲学的思考,体现了对道教思想的认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出山的青翠与云雾的缭绕,展现出神秘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 第二联则通过对建筑的描写,反映出人类在自然中所创造的美好。
- 第三联转向人物,描摹出一个行走于岩头的隐者形象。
- 最后一句则以豪放的语气,表达出对自然的无畏和勇敢。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紫翠峰峦”比喻山的美丽,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厚关系。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隐者的表现,展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紫翠峰峦: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神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琼琚楼观:代表人类在自然中的创造,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曳杖:象征年长者的智慧与经历,暗示隐者的生活哲学。
- 松风瀑沫:传达出一种清冷与孤独的感觉,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曳杖”意思是: A. 行走
B. 拄着拐杖
C. 跳舞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权力
C. 自然与隐逸生活 -
“紫翠峰峦云雾里”中的“紫翠”形容了什么? A. 人的情感
B. 山的颜色
C. 天空的颜色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山行》——杜牧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隐士生活的淡泊情怀。
- 杜牧的《山行》则表现了一种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旅行的乐趣,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虞堪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