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雁二首 其二
作者: 弘历 〔清代〕
徘徊欲下犹嫌冻,
来往无端总识春。
试听嗷然惟益戚,
江乡眷彼被灾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徘徊在空中的大雁,似乎在犹豫着要不要降落,因担心寒冷的天气。它来来往往,似乎是为春天而来。听到它的叫声,心中不免感到更加忧伤,江边的乡民还在承受着灾难的苦痛。
注释:
- 徘徊:徘徊,犹豫不决,反复走动。
- 嫌冻:怕冷,嫌弃寒冷的天气。
- 来往无端:来来去去,没有明确的目的。
- 嗷然:大雁的叫声,形容其鸣叫。
- 益戚:更加忧伤、悲切。
- 江乡:江边的乡村。
- 被灾民:遭受灾害的人民。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雁”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归乡、思念或离别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对故乡的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弘历,即清代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以文学造诣著称,尤其擅长诗词创作。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的苦难。诗中提到的灾民,可能是指因天灾人祸而受苦的人们,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
诗歌鉴赏:
《闻雁二首 其二》以大雁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雁的犹豫与冬季的寒冷,暗示着生命的无奈和自然的严酷。大雁在空中徘徊,似乎是在思考何去何从,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也隐喻了人的处境。
后两句则引入了人间的苦痛,听到雁鸣,诗人感到更加悲伤,特别是对于江边那些遭受灾难的百姓,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中通过大雁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和对人间苦难的惋惜,情感深邃而真切。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徘徊欲下犹嫌冻”:大雁在空中犹豫不决,虽然想要降落,但又担心寒冷。
- “来往无端总识春”:雁在空中来来往往,似乎是为了寻找春天的迹象。
- “试听嗷然惟益戚”:听到大雁的叫声,心中感到愈发的悲伤。
- “江乡眷彼被灾民”:特别想到那些生活在江边的受灾民众,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大雁描绘成有情感的生物,表现其犹豫不决。
- 对仗:诗中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体表达了对自然和人间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春天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关心民生的情怀。
意象分析:
- 大雁:象征着归乡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生命的无奈。
- 春天:代表着希望与重生。
- 灾民:象征着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雁”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归乡
- C. 思念
- D. 以上皆是
-
“徘徊欲下犹嫌冻”中“大雁”表现出怎样的情感?
- A. 急于降落
- B. 犹豫不决
- C. 欢快
- D. 忧伤
答案: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闻雁二首 其二》均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忧国忧民,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