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桥诗,并引 其一 东新桥》
时间: 2025-01-01 13:17: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
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
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
辘轳卷巨绠,青蛟挂长堤。
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
一桥何足云,欢传广东西。
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
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
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
奸民食此险,出没如凫鹥。
似卖失船壶,如去登楼梯。
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
岂知涛澜上,安若堂与闺。
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
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
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我亦寿使君,一言听扶藜。
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两座桥的壮观景象。桥如鲸鱼般贯穿铁索,背负着横空的霓虹。桥的前端摇曳着翻腾的雪江,后端则插入崩涌的云溪。机械的运作任凭水位的涨落,辘轳卷起巨大的木头,青蛟似的生物悬挂在长堤之上。船只在桥下畅行,避免了狂风巨浪的冲撞,而筏子则得以免受挤压。一座桥算得了什么呢?人们欢笑着传递着桥的故事,从广东传到西方。年长的人们有些不识桥的威力,喜笑着争先恐后地攀爬上去。鱼儿和龙也因惊慌而逃,雷声和雹子在马蹄声中响起。唉,我在这水流中受了太久的折磨,公私之间都因这困境而耽搁。奸诈之徒借此险恶之地出没,如同鸭子和鹤一般。就像卖掉了失去的船壶,仿佛在登楼梯时失足。不知百年来,有多少人陨落于沙泥之中。岂不知在波涛之上,安稳得如同家中的堂屋和闺房。往来的人没有昼夜,醉病之时无须扶持。使君请我饮酒,妙不可言,割舍无牛鸡之劳。并不是说这两位年轻人辛苦不已,叹我捐弃了腰间的犀牛角。我也祝愿使君长寿,一言就能听从我的劝告。常常修缮未坏的桥,不要让后人感到悔恨。
注释
- 群鲸:形容桥梁的雄伟,像鲸鱼一样庞大。
- 贯铁索:用铁索连接桥梁,体现桥的坚固。
- 翻雪江:指桥的前端与波涛翻滚的江水相接。
- 辘轳:一种机械装置,形容桥的起伏变化。
- 奸民:指利用桥梁险恶的奸诈之徒。
- 食此险:从困境中获利。
- 噬脐:后悔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两桥诗》写于苏轼出任杭州知府期间,正值南宋时期,交通日益发达,桥梁建设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诗中反映了桥梁的重要性以及对水路交通的关注。
诗歌鉴赏
《两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现了桥梁在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诗的开头以“群鲸贯铁索”形象地展现了桥梁的壮丽,表现出一种力量与美的结合。整首诗在描写桥的壮观景象时,不仅体现出自然的雄伟,还透过桥梁这一载体,折射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诗中反复出现的“欢传广东西”,不仅表达了桥梁带来的便利,也隐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接下来的描述则转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诗人以“奸民食此险”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表现出对社会公正的关注与期望。
在情感上,诗人对桥的赞美与对社会现象的忧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整首诗更加深刻。通过描绘桥的壮丽与社会的险恶,苏轼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与广阔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鲸贯铁索:桥如鲸鱼般壮观,铁索连接着桥体。
- 背负横空霓:桥梁承载着天空中的彩虹,景象令人震撼。
- 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桥的前端与波涛翻滚的江水相接,后端则插入云雾缭绕的溪流,展现出桥的动感与活力。
- 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桥的结构灵活自如,随着水位的变化而调整。
- 辘轳卷巨绠,青蛟挂长堤:形容桥的机械部分和桥下的生物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群鲸”比喻桥的壮观。
- 拟人:如“首摇翻雪江”,赋予了桥一种生命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桥梁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忧虑,体现了苏轼对社会公正的向往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鲸:象征着力量与壮观。
- 霓:象征美好与希望。
- 长堤:象征稳定与安全。
- 鱼龙: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群鲸贯铁索”中“鲸”用来比喻什么?
- A. 渔船
- B. 桥梁的壮丽
- C. 大海
-
“奸民食此险”中的“险”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桥梁的危险
- C. 社会的不公
-
诗人希望后人如何对待桥梁?
- A. 破坏
- B. 修缮
- C. 忽视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上渔者》:张志和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两桥诗》都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但前者的情感更加奔放,而后者则更为沉稳,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