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妙峰》
时间: 2025-01-04 08:46: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松偃蹇山厜㕒,倚空矗立如悬梯。
回旋三百六十级,绝顶上与浮云齐。
我来山下日卓午,林风飒飒篮舆欹。
忽如舟行上急濑,长篙巨石相撑支。
蜿蜒一线入空碧,后迷来径前无蹊。
舆夫邪许亦良苦,据石憩暂还嗟咨。
平生觌面等胡越,此际相倚同安危。
敛昏阶尽得峰顶,入寺再拜潜致词。
自知赋命甚穷薄,此行无恙邀神施。
世途杳杳未遍历,苟免颠越无他祈。
登舆却走下绝壑,微茫夜色迷东西。
峰头镫火出天半,繁星掩映交参差。
归途惘惘若梦寐,济胜无具良自嗤。
黄尘乌帽固为苦,布袜青鞋宁独宜。
此生位置任天意,倒身一卧忘饥疲。
白话文翻译
松树长得倾斜,山势陡峭,仿佛悬梯般直立在空中。
我在山的回旋处攀登了三百六十级,终于站在山顶,与浮云齐平。
我来到山脚时,正值正午,林间的风轻轻吹拂,车子微微倾斜。
突然感觉像是在急流中行舟,巨石和长篙支撑着我。
蜿蜒的道路如同一条细线,通向空碧的天空,回首已迷失方向,前方无路可寻。
舆夫也许是为了让我们休息,靠在石头上暂时叹息。
我与他平生相见,犹如胡越之人,此时相依相偎,共同面对安危。
终于登上了峰顶,进入寺庙再拜,心中默念祈愿。
我知道自己的命运薄弱,此行平安希望神灵的庇护。
世间道路漫漫未曾走遍,只希望能免于颠簸,没有其他的祈求。
登上车子又走下深渊,迷茫的夜色让我辨不清东南西北。
峰顶的灯火映照半天,繁星交错,掩映在一起。
归途恍惚如梦,胜利的果实却无从得到,只能自嘲。
黄土飞扬,黑帽虽苦,布袜青鞋也算合适。
这一生的地位听天由命,倒身一卧,忘却饥饿与疲惫。
注释
- 偃蹇:指松树倾斜的样子。
- 厜㕒:形容山的陡峭。
- 篮舆:指一种用竹子编的车。
- 濑:急流,水流湍急的地方。
- 舆夫:抬轿子的人。
- 胡越:胡人和越人,喻指不同民族的人。
- 潜致词:默默地祈愿,表示内心的祈求。
- 济胜:获得胜利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志沂,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字子交,号志沂。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描写自然的清新,又有反映人情的细腻,常以游历和山水为题材,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在。
创作背景
《登妙峰》是冯志沂在登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他攀登妙峰的艰险与乐趣,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在清代,士人常以游山玩水来放松心情,抒发情感,诗歌成为记录这些经历的重要方式。
诗歌鉴赏
《登妙峰》是一首描写登山过程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高山的雄伟与险峻,以及攀登的艰辛与乐趣。诗的开头便以“长松偃蹇”引入,强调了山的高耸和松树的倾斜,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攀登的过程,三百六十级的回旋不仅体现了山的陡峭,也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复杂。
在诗中,诗人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描绘,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山顶与浮云齐平,诗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与自由,仿佛超越了尘世的纷扰。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思考,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薄弱,诗人选择了淡然处之,接受天意,表达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山水景象生动鲜明。诗中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使得《登妙峰》不仅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哲理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松偃蹇山厜㕒:描绘山的高度与松树的倾斜,给人一种陡峭感。
- 倚空矗立如悬梯:形象地比喻山势如同悬梯,突显其险峻。
- 回旋三百六十级:数字的使用强调了攀爬的艰难与曲折。
- 绝顶上与浮云齐:表达了登顶后的壮阔视野和心灵的自由。
- 我来山下日卓午:描绘了时间的背景,正午的阳光炙热。
- 林风飒飒篮舆欹:通过风声和车子的倾斜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 忽如舟行上急濑:将攀登比作行舟,突显登山的艰难。
- 长篙巨石相撑支:比喻中使用了支撑的意象,展现了攀登的力量。
- 蜿蜒一线入空碧:描绘道路的曲折与通向天空的感觉。
- 后迷来径前无蹊:表达迷失方向的无助感。
- 舆夫邪许亦良苦:舆夫的辛苦与诗人之间的共鸣。
- 平生觌面等胡越:回忆人生的相遇与命运的交汇。
- 此际相倚同安危:在高处相依,感受到共同的安危。
- 敛昏阶尽得峰顶:终于到达山顶,感到释然与满足。
- 入寺再拜潜致词:进入寺庙进行祈愿,表现出敬畏之心。
- 自知赋命甚穷薄:对命运的自省与无奈。
- 此行无恙邀神施:希望神灵保佑,表现出对命运的依赖。
- 世途杳杳未遍历:人生道路漫长,未曾走遍。
- 苟免颠越无他祈:渴望平安,简朴的祈愿。
- 登舆却走下绝壑:下山的过程同样危险。
- 微茫夜色迷东西:夜色朦胧,方向感模糊。
- 峰头镫火出天半:山顶的灯火照亮夜空。
- 繁星掩映交参差:星空的描绘,显现自然的美丽。
- 归途惘惘若梦寐:归途的迷惘,似梦境。
- 济胜无具良自嗤:没有胜利的具象,自嘲。
- 黄尘乌帽固为苦:描绘尘世的苦难。
- 布袜青鞋宁独宜:简单的装束反而更适合。
- 此生位置任天意:对人生地位的无奈接受。
- 倒身一卧忘饥疲:最终选择放下,安然入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悬梯,增强了视觉冲击。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情,如“林风飒飒”。
- 对仗:如“蜿蜒一线入空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登山为引子,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诗人通过艰难的攀登,体现了人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表达出一种淡然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不屈,体现自然的力量。
- 山峰:象征高远与追求,代表人生的目标。
- 浮云:象征自由与超脱,代表心灵的解放。
- 灯火:象征希望与归宿,给予迷途者方向感。
文化内涵
自然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山水描绘反映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松偃蹇”描绘的是哪个意象?
- A. 松树的直立
- B. 松树的倾斜
- C. 松树的茂密
- D. 松树的凋零
-
诗人登山的过程用哪种比喻来形容?
- A. 行舟
- B. 跳跃
- C. 爬楼
- D. 盘旋
-
诗中提到的“此生位置任天意”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 A. 对人生的无奈
- B. 对命运的反抗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首诗都描绘了登高的过程,但《登鹳雀楼》更侧重于诗人对远方景色的欣赏和豪情壮志,而《登妙峰》则结合了个人的内心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命运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