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水亭秋日偶书
原文展示:
巾子峰乌臼树,微霜未落已先红。凭阑高看复低看,半在石池波影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巾子峰上的乌臼树,尽管初霜尚未降落,树叶已经开始变红。诗人倚靠栏杆,时而高瞻远眺,时而低头细看,眼前的景象仿佛半沉浸在石池的波影之中。
注释:
- 巾子峰:指的是一个山峰的名字。
- 乌臼树:一种树木,树叶在秋天会变色。
- 微霜:指的是轻微的霜冻。
- 凭阑:指倚靠栏杆。
- 石池:池塘,池水清澈如石。
- 波影:水波的影子。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巾子峰”和“乌臼树”可能承载了当地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情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逸,号寂照,晚号林和靖,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杭州,是一位隐士,崇尚自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水亭秋日偶书》创作于秋天,正值丰收之际,诗人身处山水之间,感受到秋日的萧瑟与宁静,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亭秋日偶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自然美。诗中“巾子峰”和“乌臼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微霜未落却已见红叶,传递出一种秋日的宁静与期待。诗人在栏杆旁边徘徊,既有高远的目光,又有低沉的思索,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内心的沉思。整首诗意境幽美,情感真挚,仿佛让人感受到秋日的凉意与生命的流逝,诗人通过这幅秋景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清新而又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巾子峰乌臼树:描绘了特定的山峰和树木,展示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 微霜未落已先红:虽然霜尚未降临,但树叶已经变红,暗示着秋天的到来。
- 凭阑高看复低看:诗人倚靠栏杆,时而高远眺望,时而低头细看,体现了对自然的多角度观察。
- 半在石池波影中:景象的一部分仿佛映入水中,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
修辞手法:
- 意象:山峰、树木、波影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画面。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流逝的感叹,以及在宁静中思考人生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巾子峰:象征高远与静谧。
- 乌臼树:象征生命的变化与季节的轮回。
- 石池:象征深邃与内省。
- 波影:象征流动与变幻,映射心境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树木是哪个?
- A. 梧桐树
- B. 乌臼树
- C. 桃树
- D. 杨树
-
诗人是在哪个季节写的这首诗?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凭阑高看复低看”中,诗人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高远与低沉的思考
- C. 疲惫
- D. 兴奋
答案:
- B. 乌臼树
- C. 秋天
- B. 高远与低沉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展示了诗人在山中居住的淡泊与宁静心境,体现了与林逋相似的隐逸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林逋诗文集》